《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說課設計
一、教材解讀課文各層次之間過渡自然層層推進。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地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本課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二、教學思路
本文教學我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和周恩來生平;匯報預習時查字典學習生字、理解詞語的情況。解決難以理解的詞語:租界地、帝國主義、耀武揚威。
本課時的教學思路:
1、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文本:
從內容上看,課文涉及很多方面,諸如:沈陽的繁華、熱鬧;街道上燈紅酒綠;伯父的擔心與提醒;周恩來的不解與困惑;中國婦女的悲慘遭遇;周恩來的思考;課堂上大家關于為什么而讀書的討論和周恩來令魏校長為一振的胸懷和報負。如果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逐個串講,不僅耽誤時間,聽起來也是索然無味。經過一番琢磨,我發現在這些看似沒有聯系的場景與事件背后卻有著一條內在的隱線,即:中華不振。這一切都是對“中華不振”的最好注解。教學只要能緊緊抓住“中華不振”深入解讀,必然會牽一發而動全身,讓每一個文字都因為“中華不振”而立在學生眼前,活在學生心中。因此,我設計讓學生尋找反映中華不振的詞句。學生雖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對“中華不振”都有了較深刻的思考。這是我對整體處理文本的思考與嘗試,也是提高教學效率,長文短教的一次試驗,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的線將是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
2、剖析人物語言,洞察內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言為心聲,語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語文教學講究“披文以入情”,這文一方面的書面語的“文”,一方面是文本中人物語言的文。而后者對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更易于品味和感悟。因此,人物語言是不可忽視的動情點,點,悟情點。在反復吟誦之中,我體會到伯父的話中有著非常復雜的情感:擔心、無奈、憤怒……周恩來的心里活動實際上是沒有說出來的語言,那一連串的質問充滿了疑惑和不解,突顯的是一個憂國憂民,胸懷報國之志的熱血青年最清晰的民族良知。語文教學要引領學生在這樣的語言中多走幾個來回,在反復品味、思考、感悟之中真正情有所感,心有所動,學有所得。
3、抓住重點內容,落實思維、語言、情感、價值觀等教學目標:
本文重點事件是一個中國婦女受到洋人欺凌卻得不到中國巡警的保護。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中華不振”。周恩來在目睹了這件事之后方明白這一點,以至于才有了讓中華崛起的志向。這一環節是讓學生體會中華如何不振的重點,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點,是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點。因此,我設計配樂范讀營造凄涼之心境,學生想象后描述所見之情境,在一遍遍的質問中,將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我設計了一個填空,使質問的過程同時成為語言表達的訓練過程。學生讀提供的一份背景資料是默讀訓練,讀后寫感想又是練筆之需要。在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朗讀中情感與朗讀訓練的目標也得到了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