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②這兩方面原因之間有什么關系?讀出書中有關內容。
③投影出示第六自然段最后三句話。
你是怎樣理解這三句話的?用自己的話說說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之間的關系。
學生交流。
通過交流使學生明確: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成農作物減產;農作物減產了,人們就得多開墾荒地;多開墾荒地植被遭破壞,又造成水土流失。這樣循環往復,黃河中的泥沙越積越多,以至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就頻繁。(板書:堵塞河道決口改道)
④這段話中哪個詞最能從邏輯角度揭示這種相互作用關系?(12個“越”字。)
投影出示兩組句子。要求學生讀一讀,比較哪組句子寫得好,說說理由。
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懇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
減產,人們就要多開懇荒地;多墾荒,水土流失就嚴重。
指名讀這兩個句子。學生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第一組句子寫得好。四個“越”字不但揭示了兩個原因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突出了人類活動對大自然破壞的嚴重性,而且使分句之間的銜接更緊密。)
齊讀第一組句子。
⑤指導感情朗讀第六自然段的后三句話。(12個“越”字重讀)。從語調上體現憂患意識。
教師范讀,學生練讀,再指名讀。
(2)交流“自學提綱”第(2)題。
指名讀第四段。
指名歸納出科學家設計的治黃方案的要點。(①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②保護好森林資源,盡快恢復植被;③合理規劃利用土地;④大量修建水利設施。)(板書:治理保護森林規劃用地興修水利)
(3)交流“自學提綱”第(3)題。(落實單元訓練重點。)
①黃河的變化并不能親眼看見,但作者為什么能把這一過程揭示得如此清楚、具體?(采用了大量詳實材料。)
②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哪些文字材料和數字材料?這些材料的采用有什么好處?
引導學生歸納。
文字材料:對數千年到數萬年前黃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條件的描述,使我們確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對黃河發生變化的兩個原因分析得精辟透徹,發人深。豢茖W家設計的治黃方案有理有據,令人信服。
數字材料:全文共引用了10個數據:“2000年間竟決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當于長江的68倍”,每年輸沙總量為“十六億噸”……多么怵目驚心的數字,我們怎能不為”母親河”憂慮!
③這些材料是如何獲得的?你從中學到了什么?
(這些材料的獲得靠的是作者平時的觀察、閱讀和記載。引導學生向作者學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時注意積累材料,作文就能“言之有物”。)
(4)交流“自學提綱”第(4)題。
①黃河發生變化給人類怎樣的教訓?(文章告訴我們要保護環境,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②你能聯系實際舉出人類破壞大自然受到懲罰的例子嗎?
學生聯系實際舉例。
③小結:是啊,由于人類破壞自然而遭到懲罰的例子舉不勝舉: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酸雨已成為當今全球性三大環境問題;我國土地沙漠化日趨嚴重,洪旱災害日益頻繁……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警醒我們:保護環境迫在眉睫。讓我們從小做起,保護環境,保護自然,保護人類共有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