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雜談
有人說:“情感是語文教育的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情境,把抽象概括的詞語變為生動具體的形象,讓學生產生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內涵,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熏陶等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使其語文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語文教學過程的靈魂。
同時教師也必須從傳統的神壇上走下來,教師不應是課堂的領導者,而是一個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和生活的知心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說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動心靈深處。”教師投入感情、付出愛心,肯定會得到學生愛的回報。
【山東省威海市第七中學 姜 紅】
〖語文味”,讓課堂有滋有味〗
程少堂老師關于《語文味:中國語文教育美學的邏輯中國》一文說:“所謂語文味,是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以共存互學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讓人體驗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審美快感。”他說得比較理性。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 ‘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味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近日,參加了威海市新課程小語優質課評選和教材培訓會,我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 “語文味”:反反復復的“讀味”,真真切切的“情味”,扎扎實實的“寫味”,自自然然的“書卷味”……這些味道少了幾分花架子,卻多了幾分“嚼味”,讓課堂樸實卻不平淡,簡單卻不乏深度,十三節課至今回想起來還覺得余音繞梁,有滋有味。
鏡頭回放:《永生的眼睛》
生:文中最使我感動的是父親的話。(生讀相關語句,并談自己的體會)
師:(用課件出示父親的話)
你發現父親說話時用什么樣的語氣了嗎?
生:平靜。
師:父親的內心真的平靜嗎?聯系上下文談談你的看法。
生:不平靜,因為他的妻子去世了,失去了親人,他心里肯定很痛苦。
生:不平靜,親人死了本來很痛苦,還要捐獻角膜,不能接受。
生:平靜。因為父親說“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從父親的話中可以看出父親早就做好了準備。
師:父親做好了怎樣的準備?
生:死后捐獻器官的準備。
師:你真會讀書。父親內心一定痛苦過,可此時他是那么平靜,從“平靜”中,你看出了什么?
(書:奉獻)
師:請你用心朗讀這段話,看誰能夠走進父親平靜的心靈。
(自由練習,指名朗讀)
葉圣陶說:“閱讀時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一字一句都不能輕輕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征,唯有這樣,才能發掘文章的蘊含,唯有這樣,閱讀才能夠養成用詞造句的好習慣。”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本片段中,老師抓住“平靜”一詞開掘引導反復誦讀、玩味,咀嚼語言的蘊涵,學生“心醉其情” “耳醉其音”,思維從表層走向縱深。
【浙江省義烏市保聯小學 王 瑤】
〖引趣 突重 釋疑 拓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四大魅力·魅力三:釋疑〗
教學過程是一個釋疑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的過程。當課堂上的問題讓老師和學生都束手無策時,信息技術這個萬事通就可以幫助解答。比如:《永生的眼睛》這一課教學中,學生對“角膜”不理解,老師也無法解釋清楚。這時,老師就帶領學生走進網絡,輸入“什么是角膜”。一會兒,學生面前就呈現角膜的文字說明和圖片。使老師和學生都學到了知識,同時解決教學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