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注》教學雜談
【四川省綿陽市高新區火炬一小 齊 春】
〖論創造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培育·以發展學生創造思維為主,促進創造性語言發展〗
小學生的語文素質,在新大綱中有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這段話既是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也是對小學語文素質的全面概括。語文素質雖然主要指語文能力,但要形成語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維,情感,文化知識,學習習慣等做人的品質分不開的。所以說,語文素質也就是做人的素質,通過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全面發展。在語文素質中最核心的是發展語文能力,創造能力,情感和學習習慣。語文能力是基礎,創造能力是核心,情感是動力,學習習慣是保證。
揭示關鍵詞句的內涵,喚起學生的想象。有的詞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須將詞句內涵揭示出來,使學生理解該詞句的比喻之義,含蓄之義,言外之義,以喚起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如《全神貫注》一課,第二節中,兩個“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學生的想象。“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要啟發學生想象出說了什么悄悄話 。(可能自言自語:這樣畫,不如那樣,這再加一點顏色,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爭吵”實際上是自己的意見在爭論 (你那么畫不對,應該這樣……)。“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樣”(畫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兩個“好像”的句子內涵揭示出來是需要學生想象的 。在啟發學生的想象時,學生還會想出更多的內容。要求學生用語言表達想象,其語言必然是具體的,形象的。
【山東省高密市康成小學 呂彩云】
〖把學習語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語文課上我們打破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老路子,采取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學習方式。我們的做法是,在學習某篇課文之前,讓學生預習課文。老師提出預習要求,如:讀熟課文,讀準字音;通過預習把你知道的事情簡單的記下來,看誰知道的多;你還查到了哪些與本課有關的知識;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等等。學生根據預習要求自制預習卡。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都想知道的比別人多,因此,他們會主動探求盡可能多的知識,尋求更多的相關資料,或到圖書室查,或到社會去調查,或到網上查找……這種多渠道主動探索的學習,學生獲得的是一種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一種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延伸。課堂上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預習所得,小組交流的過程也是各小組成員智慧共享的過程。對于學生在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小組內能解決的在小組內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地提出來,有全班同學共同討論研究解決。然后小組與小組之間進行提問題比賽,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是創造思維的第一步,而求疑更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真正做到了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提出,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歸納,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效果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如:四年級有一篇課文《全神貫注》,有一個小組提出:“你能表演一下羅丹修改女象時的動作神態嗎?”有兩個小組的同學自告奮勇要求上臺表演。表演時,臺下的學生既是觀眾,又是評判員。結果兩組表演一比較,問題又出來了。有的說:“女像應該是不動的,而第一組的同學在表演的時候,有時在晃動”;有的說:“羅丹的表情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二組的同學在表演的時候一直在笑”。學生發表的見解,既是對別人表演的評價,又體現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以小組為單位讀,想,演,說,再讀,整堂課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同時學生也獲得了三種知識:教科書中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生生互動所產生的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