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神貫注》教學雜談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因此,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在自讀中發現問題,并設置質疑問難這一環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全神貫注》一課時,我讓學生看課題提問:“全神貫注”是什么意思?課文寫誰在全神貫注?他為什么全神貫注 ?怎樣才能全神貫注?這樣從課題入手,“觸一發而動全身”,將學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緊緊聯系起來,有力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江蘇省南京市拉薩路小學 江和平】
〖朗讀教學的調控藝術·抓住難點,解剖指導〗
語文是有聲的藝術,學語文就要朗讀。
因為對于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朗讀對于寫作也是大有裨益的,它比之于默讀在培養語感方面更有獨特的功能。朗讀還有調節氣氛的作用,一段聲情并茂的朗讀,令人蕩氣回腸,忘乎所以。因此,在語文的課堂訓練中,朗讀自然應成為最重要,最基本的訓練之一。
雖然每位學生讀通課文的基本功各不相同,但課文中有些句子由于比較長,或字音拗口,以及其他原因比較難讀,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就構成了一個難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讀通課文時應針對這些癥結所在,給予指導,掃除障礙,幫助學生科學高效地實現由辨認書面符號到正確連貫地朗讀課文的這一過程。
如《全神貫注》中有這樣一句話:“法國大雕塑家羅丹邀請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他家里作客。”句子較長,老師就采取措施,用投影打出句子,引導學生畫出兩個人名,兩個國家的名字,并分別讀順,尤其是“斯蒂芬·茨威格”,多讀幾遍 。再提醒學生注意停頓,學生就能輕松地讀順這句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