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詩兩首(小兒垂釣)
一、了解學情,指導讀詩寫字
1、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一起學習新課——古詩兩首。
2、和這兩首詩見過面嗎?
小時候爸媽教過的。
自己讀的。
3、讀準古詩 會念嗎?
△指名讀
《池上》后鼻音:撐艇 萍
《小兒垂釣》平、翹舌音:側稚
△出示生字表
△寫字:拿出筆,認真地描一描,要求:先好好看看這個字,再邊寫邊想這個字哪一筆最難寫。
δ寫這幾個字有困難嗎?
二、基本理解詩句
1、了解古詩大意
△兩首詩寫的都是誰?怎么知道的?
小娃、小兒、稚子
△這兩個孩子他們分別在干什么?
2、《池上》 偷采白蓮;
△白蓮見過嗎?
(嫩嫩的蓮蓬)
△還有那些詞語或詩句詩你一讀就能會的?
不解:不明白。
藏蹤跡:隱藏自己的蹤影。
開:劃開。
△請你來讀一讀這首詩。
3、《小兒垂釣》 學垂釣;
△可以從哪兒一下子就讀到詩的內容? 指讀題目對照彩圖
△垂綸:垂,東西的一頭向下。綸:釣絲。垂綸:泛指釣魚。
△小兒在哪里釣魚?
莓苔:莓,一種植物;苔,苔蘚,生長在陰濕地方。泛指野草。
△你們還讀懂了什么?
借問:問,有禮貌的問。謙辭。
教師敘述:古人總是很謙虛,杜牧《清明》一詩中也曾提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側坐:側著身子坐。看看插圖
△草映身:野草掩映著身體?床鍒D
△讀一讀這首詩,能通過文字看到插圖上的畫面嗎?
4、這兩首詩淺顯易懂,同學們通過看圖,討論一下子就明白了詩句的意思?墒窃妼W到現在這個程度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讓眼前看到的畫面活起來,還要讀出古詩地味來。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學習《小兒垂釣》
1、先看《小兒垂釣》這首詩,小兒學釣魚,遇到了什么事?
出示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2、小兒怕什么?
(怕問路人的聲音驚跑了魚兒;
擔心魚兒馬上就要上鉤,被問路聲嚇跑了……)
3、這個“怕”其實是一種擔心。讀讀整首詩,說一說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小兒怕?
(1)蓬頭:形容頭發亂。
△你猜測一下小兒則門會“蓬著頭”?
(看到小兒因為急于學垂綸,怕耽擱時間,根本顧不上梳頭)
師:一個“蓬頭”讓人忍俊不禁,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小兒的模樣,還感受到小兒學垂輪的急切心情。
讀出它的這份急切,這份怕。
(2)側坐:身體向一邊歪斜著坐。
△拿起相機,給小兒一個特寫鏡頭:。然后再和詩人心靈溝通一下,想想:詩人描寫這個小動作,僅僅是想告訴我們孩子的坐姿嗎?
(側坐莓苔草映身,體現了孩子不在意坐的地方,只是一心想著怎么才能釣到魚兒;
側坐這個姿勢更方便觀察魚兒上鉤的情況;
側坐莓苔草映身,雜草擋住身體,不易被魚兒發現;)
評價:這個小兒一心就想著釣魚,側坐就是生怕看不到魚兒上鉤。
指名朗讀
(3)遙招手:遠遠地搖手。
△遙招手是在哪兒招手?(遠遠的)
△現在你們就是這個小兒,做個“遙招手”的動作。
請2名學生說說: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
一個搖手讓路人別過來,走得遠一點;
(教師敘述:小孩子就是小孩子,釣魚心切呀!)
一個招手讓路人走到跟前,悄悄地給他指路;
(△師引導:噓,魚兒馬上就要上鉤了,現在可不能說話……對于這個招手還有不同理解嗎?)
△爭論:你們同意哪一種?請說清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