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補充閱讀材料
1936年4月,他擔任浙江大學校長,歷時13年。他以“求是”為校訓,明確提出中國的大學,必須培養“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專門人才”的進步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團結全校師生,攜帶圖書儀器,先后經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遷至貴州省遵義和湄潭。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他一面組織師生上課,一面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并為當地群眾服務。在民主愛國的學潮中,他始終站在進步學生一面,保護浙大師生的愛國正義行動。辦學中,他十分重視學生的入學教育和畢業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廣博的知識,注重學生的實踐訓和智能培養,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楨領導浙大師生,積極準備迎接解放。同時電告國民黨政府,堅決拒絕遷往中國臺灣。他一個人隱居上海,閉戶謝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興地出席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積極投身新中國的建設。新中國成立后,竺可楨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同時兼任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主任、綜合考察委員會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等職務。還被選為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
作為新中國地學界的組織者和教育家,他倡導建立了許多新的研究機構,并培養了大批地學骨干力量。強調地理學一定要擺脫單純描述,用最新的科學成果和儀器設備,進行定位觀測,建立實驗室,采用現代化的工作方法,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化學、數學等基礎科學方面最新的理論來進行研究論證。
竺可楨于1956年領導創建了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并一直兼任主任職務。他多次指出:要合理開發自然資源,發展國民經濟,必須進行大規模的綜合考察工作。綜合考察應為國家和地方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其任務首先是調查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與數量、質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的科學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國家之所急,積極投身于海南島、雷州半島和廣西南部以發展橡膠為目的的地理調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組織籌建了西藏工作隊。為治理黃河,他主持組織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此后,中科院專門成立了綜合考察委員會,組織開展了四項重大考察任務。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橫斷山區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地區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熱帶地區特種生物資源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資源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僅 1956—1957年兩年間,就先后建立了6個綜合考察隊。它們是:黑龍江綜合考察隊,新疆綜合考察隊,華南與云南熱帶生物資源綜合考察隊。長江、黃河流域土壤調查隊,柴達木鹽湖科學考察隊等。此外,還組織了治沙考察隊,南水北調考察隊等。到他去世時為止,在他領導下,中科院先后組織了25年規模不同的綜合考察隊,參加工作的達100多個單位,1萬多人次。積累了大批珍貴資料,取得了豐碩科研成果。
竺可楨熱情地倡導和組織了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農業區劃、中國國家地圖集等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在他的建議下,設立了國家海洋局、國家測繪總局和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他關心地質、地震、古生物、土壤、植物、動物、遺傳、生理等學科的發展。他重視科學知識的普及工作,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比作科學的兩翼,并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仍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宣傳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