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補充閱讀材料
作為卓越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楨,不僅創建了我國最早的地理系,培養了一大批地理科學專門人才,而且在許多地理學重大領域和重大問題上,提出了創造性意見。他認為:地理學是經濟建設事業中的基礎科學,是研究現代地面環境的科學。因而應著重研究現代地表面的巖石圈、水圈、氣圈與人類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殼結構及其組成部分的發生、發展、分布和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制約、相互轉換的科學。我國的地理學,正是沿著這一方向健康發展的,在地理學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視地域分異規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發表了《中國氣候區域論》,開創了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發表了《中國亞熱帶》一文,指出:不應將熱帶北界移至南嶺,也不應將華北各地、東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劃歸亞熱帶。他說:亞熱帶的氣候可以這樣規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熱的熱帶作物不能良好生長。每年冬季,雖有冰雪,但無霜期在八個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兩造收獲。他不僅提出了劃分的標準,同時明確指出了亞熱帶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見解,得到學術界的公認。
竺可楨在氣象氣候學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他早年就從事臺風和東亞季風的研究,在氣候變遷領域的研究中,更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持之以恒,鍥而不舍,數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經、史、子、集,及中外文獻,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1961年他撰寫了《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1972年他又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初步研究》等學術論文。前者依據北冰洋海冰衰減、蘇聯凍土帶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關文獻資料記述的地理現象,證明了二十世紀氣候逐步轉暖,并由此追溯了歷史時期和第四紀世界氣候、各國水旱寒暖轉變波動的歷程,發現十七世紀后半期長江下游的寒冷時期與西歐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后一篇論文,可說是他數十年深入研究歷史氣候的心血的結晶,是一項震動國內外的重大學術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國古代典籍與方志的記載,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觀測和儀器記錄資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文章指出: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的二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一月溫度約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歷時約400年至800年;歷史上的幾次低溫出現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為50—100年的小循不,溫度變動的幅度0.5—1℃;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是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后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我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側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