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補充閱讀材料
在氣象科學研究中,竺可楨一向十分重視氣象氣候與生產及人類生活的聯系。早在1922年,他就發表過《氣象學與農業之關系》的學術論文。1964年他又發表了《中國氣候特點及其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他運用植物學的原理,以太陽輻射總量、溫度、雨量三個氣候要素為依據,分析了我國氣候的特點,氣候與農作物生產的關系,論述了我國糧食作物在各地區發展的潛力及限度,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見。這篇論文,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竺可楨也因之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竺可楨又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他從1921年起就觀察記錄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學》出版。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學知識,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規律安排農事活動。此書一出就迅速銷售一空。
竺可楨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歲高齡,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無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實事求是;他關心青年,獎掖后進,待人誠懇,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認真細致,鞠躬盡瘁,艱苦奮斗;他堅持原則,追求真理,不畏強御,剛直不阿;他勤奮好學,聯系實際,鍥爾不舍,始終如一。他不僅在創建近代地理學和氣象氣候學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學態度和工作態度,也為青年一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杏花
杏花,屬薔薇科,落葉喬木。葉闊卵形或圓卵形,邊緣有鈍齒。近葉柄頂端有二腺體。花單生或2-3個同生,三四月展葉前開放,花形與桃花和梅花相仿,含苞時純紅色,開花后顏色逐漸變淡,花落時變成純白色。核果圓、長圓或扁圓形,與梅果相似,果皮多金黃色,向陽部有紅暈或斑點。果肉暗黃色,味甜多汁,初夏成熟。
原產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各地分布最廣。性耐寒、喜光、抗旱、不耐澇。樹齡長,可活一百年以上,是春季主要的觀賞樹種。
杏是著名的果木,果供生食之外,還可制成杏干、杏脯等。杏仁可供食用、榨油和藥用。
唐詩中的“花花世界”——杏花
杏花,因春而發,春盡而逝,既有絢麗燦爛的無限風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愴,不同的詩人因不同的人生際遇,對杏花的聯想感慨也千姿百態:有人在羈旅飄泊中感受到杏花盛開的熱烈溫馨,有人在惆悵莫名中發現杏花綻放的朦朧灰暗,有人在歷盡坎坷后感嘆杏花飄飛的落寞凄涼,也有人在相思離別時哀怨杏花凋謝的蒼涼無情……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下面擇取部分杏花飄飛的唐詩,稍作剖析,以饗讀者。
(一)輕愁淡喜之花。杜牧的《清明》抒寫“路上行人”的悲喜情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這時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欲斷魂”呼應并深化了“雨紛紛”的情感氛圍,突出行路之人的心事重重,凄迷紛亂。一、二兩句是通過寫景來烘托人物的羈旅愁思。三、四兩句則記事志喜。行人希望找個酒家,歇腳避雨,飲酒澆愁,于是問路牧童,牧童隨手一指讓人產生意外的驚喜:那隱約可見的枝頭紅杏,那隨風飄飄的古樸酒旗,喚起了行人心間多少熱情和溫馨啊!紅杏出林,粉紅似霞,遙而可及,望而心動。一顆流浪飄泊的心在紅杏林邊的小小酒店得到了暫時的安頓,行人的心頭頓時涌起一股暖流——輕輕的喜悅,淡淡的欣慰。全詩四句,先愁后喜,借杏花閃現傳行人悲喜交加之情,細膩而曲折,感傷而凄美。溫庭筠的《碧礀驛曉思》借詩人夢醒所見抒寫思鄉之情。“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詩人大夢初醒,迷離恍惚,只見孤燈熒熒,明滅不定;只覺楚國故里,遠在天涯。他不禁悲從中來,悵然若失,走出客舍,徜徉庭院,只見曉色朦朧之中,殘月緩緩下沉,山杏開滿庭院,原來長夜悲啼的子規這時也斂聲靜氣,歇息下來,在清晨的清空靜謐當中,詩人有一點思鄉的寂寞和憂傷,也有一份滿目春色、繁花似錦的喜悅和欣慰,陌生、孤獨、驚喜、欣悅交融在一起,借“朦朧淡遠”的杏花巧妙地傳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