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朵杏花》補充閱讀材料
(二)心緒繚亂之花。李商隱的詩以捕捉和描繪日常生活中某種微妙的詩意感受而見長,《日日》就是這樣一首典范之作,寫的就是由爛漫春光所引起的一種難以名狀的意緒。“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幾時心緒渾無事,得及游絲百尺長?”首句寫春光與日光爭艷競妍,造語新奇,意趣盎然。麗日當空,春光爛漫,萬物生長,方興未艾,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熱烈歡快的勃勃生機。日光,既指艷陽春日,又兼有時光之意。著一“斗”字,似乎眼前這爛漫紛呈的春光日日與時光爭雄比長,力求在這美好的時光尚未消逝之前展現它的全部美艷。這一比斗本身就暗含韶光易逝的輕微惆悵,暗逗下文意緒的紛擾不寧。第二句實寫春光,微寓心緒。城郊野外,山路橫斜,艷陽高照,杏花盛開,惠風和暢,芳香四溢,極目遠眺,只見山杏燦爛卻微呈白色,亮人眼目卻略帶灰暗,這種色調容易觸動詩人春日的無名惆悵。杏花開放,一見春光爛漫,二見詩人內心深處難以言狀的繚亂不寧。三、四兩句更進一步點出了詩人消融紛擾的企盼。什么時候才能使心緒擺脫眼前這種紛擾不寧的狀態,能夠象這百尺游絲一樣輕松悠閑呢?通讀全詩,不難發現,芳香四溢的杏花實際上折射出詩人傷春、傷情的紛亂不寧。
(三)輕浮易謝之花。花本無情人有意,古人喜歡托物言志,借花言情。錢起的《暮春歸故山草堂》就通過對比杏花和幽竹來抒發自己的人生志趣。“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如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前面兩句寫眼前景: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渲染出春光消逝,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后面兩句寫詩人的驚喜發現:窗前幽竹,兀傲清勁,翠綠蔥蘢,搖曳多姿。花鳥銷聲匿跡與幽竹“不改清陰”形成對比,烘托出詩人回歸草堂的發現之喜。耐人尋味的是,寫花寫竹別具象征深意。“不改清陰”的幽竹象征著那種不畏春殘,不畏秋寒,不為俗屈的高風亮節;與此對應,隨風飄零的杏花、辛夷花則隱喻屈俗變節,易衰易謝,經不起考驗的凡夫俗子。兩相對比,可見幽竹(實際上是詩人心志的寫照)之堅貞高潔,杏花之脆弱易謝。杏花飄飛寫盡了人生的浮躁不寧,趨時易變。
(四)美人遲暮之花。花紅易逝,紅顏易老,人花相喻,言愁說恨,這在古代詩詞中當是普遍現象,戴叔倫的《蘇溪亭》就是反映這種題材的典范之作。借暮春花草煙雨寫美人怨別離恨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溪邊亭畔,青草遍地,綠水悠悠,這般景致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恨。東風吹拂之中,美人斜倚闌干,凝眸沉思,“問女何所憶,問女何所思?”燕子不歸,春光將盡,美人悲從中來:游子不歸,紅顏將老,何處是歸期呢?“一汀煙雨杏花寒”,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麗日晴空下的艷麗容光,顯得凄楚可憐。這不正婉轉地隱喻苦苦等待、容顏衰老的薄命美人嗎?凄風苦雨中的杏花,憔悴無光,烘托出美人遲暮的惆悵哀愁。
杏花詩
(南北·庾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
依稀暎村塢,爛熳開山城。
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
杏花
(唐·羅隱)
暖氣潛催次第春,梅花已謝杏花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