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教學談
春聯在我過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風俗。而且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貼上紅色的春聯,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過節氣氛,寓示著人們對新的一年充滿著美好的期盼。春聯可以說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大亮點,它大約出現在兩千大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蘇教版語文第七冊《春聯》是一篇語言清新的知識小品文。這篇文章介紹了春聯豐富多彩的內容和春聯“對仗及音律美”的特點,為了使學生通過學文懂得誦讀春聯,既是學習又是享受,從而使學生得到人文的熏陶。我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教學策略。
一、 貼春聯,激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如何開頭是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根據本課實際,我在開頭就創造了一個節日的氛圍,課前在教室周圍張貼了學生喜歡的多副春聯。上課伊始,一曲熱鬧的《喜洋洋》伴著爆竹聲聲,多媒體課件映示人們過春節時掛燈籠、貼“福”字、放煙火等場面,最后課件定格在人們張貼春聯的畫面上。同學們馬上被帶到了歡歡喜喜過新年的氣氛中,學習春聯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覺進入了課文的學習之中。
二、 讀春聯,重積累
蘇教版語文注重積累,厚積累尚能博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和提供積累優秀語言文字的機會。
春聯的內容廣泛,正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課文中介紹了四大類春聯內容,為了使學生既愛讀愛學,又在朗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積累內化。我首先讓學生自己去讀文中的春聯,然后談談讀后的感受,讓形式從整體上感知春聯給新春假借增添的歡樂祥和的氣氛,然后再引導學生體會每幅春聯的意思。由于春聯語句短小,語言淺顯,我組織學生自學5幅春聯,自讀自悟,了解內容,感受春聯描寫的意境。
學習第一幅春聯“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先感知描寫的內容,再配樂映示美好的春光圖,讓學生說說從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這樣學生一下就抓住了重點詞“芳草綠”、“杏花紅”,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氣息,同時有加深了對春聯描寫的內容的印象,接著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來表達對春光的喜愛和贊美;第二幅讓學生結合祖國各地和我們本地的實際談各行各業日新月異的變化;第三幅讓學生融入其中,結合自己家庭介紹勤勞致富、和睦生財所擁有的幸福美滿的生活;學習第四幅時教師先介紹竹報平安的傳說,再引導學生把美好的祝愿送給同學、老師、親人、周圍的人們等;第五幅最主要通過讀來表達對人們美好的祝福及自己的喜悅之情。
接著我開展一個春聯展示會的活動,要求學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春聯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并讀給大家聽,告訴大家這幅春聯所描寫的內容,可以從哪些詞上看出來。因為能站在前面親自的春聯,學生積極性很高。展示的春聯內容豐富,各不相同,課堂上氣氛非常活躍。學生既是在展示自己的春聯,同時也在積累別人的春聯。從教學過程來看,由導到放,很好地培養了自主學習的精神,極富實效。
三、 品春聯,拓視野
作為小品文,就應該讓學生有所得。基于這一點,我把了解春聯對仗和聲律美的特點作為另一個教學重點。教學上不老生常談,仍然以讀為主,讓學生在讀中感知特點,在讀中體會特點,讀出感受,讀出語感來。
我先是賣個關子,說自己有特異功能,學生無論讀哪一句,我都知道是上聯還是下聯。學生的興趣進一步被激發起來,他們爭著起來讀,都想把老師考倒,我在重復讀他們讀出的的句子時,故意強調每句的最后一個字。學生在我的讀中體會到并不是我有特異功能,而是春聯有對仗美的特點。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對仗”,我選了顧憲成的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來說明。音節上的停頓,自然把對仗的詞語劃分開來,學生一讀就感知了對仗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