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教材:讓習作在對話中生成
(不約而同的看地面)
師:是這樣,大家盡量注意點,別把雪帶進教室里來。
生:我覺得下雪挺好的,雪花裝扮了大地,大地成了銀白的世界,屋頂啊,樹木啊,操場啊,都蓋上了雪被,多好看呀!
師:看來大家感受還不少,可你們認真觀察雪花了嗎?你發現雪花有什么特點?
……
活動體驗──在對話中感悟
作文的靈感在活動中生成。活動是體驗的載體。學生沒有材料可寫,主要是沒有觀察和積累,沒有情感的積蓄,實踐證明兒童對臨近或現實的經歷是最感興趣的,思維也是最興奮的,欲望也是最強烈的,因此,應該充分的利用兒童的這個特點開展作文教學。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自然地伴隨著對話。對話是隨意的,是真實的,是自由的,是開放的,是多維的,學生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獲得了個性體驗。這個對話過程也是學生的發現與探究的過程。學生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認識,除了自己的靈感之外,多來自于他們之間的互動,通過你說我說,你問我答,你做我想,全方位的參與,才能深入地認識事物的現象與本質。 例如我指導學生《寫一種花》的片斷:
師:下面我們分部分來觀察。看不清的同學可到前面來,然后在小組內議論一下看到了什么?是怎么想的?
(學生紛紛到前面觀察,議論紛紛,同組同學之間交流)
師:我們先來匯報花的莖,好嗎?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我數了數這盆花一共有五根莖,有的直挺的長著,有的斜長著,還有的彎下了腰。
生:我量了量,高的有40厘米,矮的有20厘米。
生:它的莖是淡綠色的,上面有黃色的細紋兒。
師:誰還發現了什么?
生:有絨毛,是白色的,像抹上了一層白粉。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粗的有小拇指那樣粗,細的有筷子那樣細。
生:我打個比方,這幾根莖好像親兄弟集合在一起開會呢?
生:那個高一點的像一位老人在給孩子講故事。
生:那個矮的斜長著的好像在練太極拳。
師:你的想象真豐富。
師:誰能把莖的這部分連起來說說,大家在評一評說的怎么樣?
……
匯報交流──在對話中放飛
有了活動的經驗和情感的積蓄,就要讓他們把所看所聽所想通過對話的形式表達出來。對話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要以問題來啟發對話的情境,使學生按著一定的思維邏輯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同時,對話又是動態的,生成性的,不拘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提出討論的問題,和發表自己的見解。對話的關鍵是放飛學生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教師以尊重為前提,激勵學生敢想、敢說、敢評,激勵學生向不同的觀點挑戰。對話不能有教師的語言霸權,要平等的對待學生。要注意的是,對話不能只關注情感,還要特別注意把握對話語言的合理性,準確性,條理性。
這個過程是思維的碰撞、思辨、展開、互補、借鑒、模仿、創新等綜合的過程,是智慧的提升,是合作的結晶,是真善美的發現。例如我指導學生寫《觀察螞蟻》的片斷:
(室外活動:找螞蟻、看螞蟻、抓螞蟻。)
師:剛才我們在室外認真觀察了螞蟻,有的同學還抓了幾只回來,那么你們說說看懂了什么?
生:我在小河邊看到一群黑色的小螞蟻,密密麻麻的數不清,它們在不停的爬動,可是也不分散,我想它們一定是在開會,商量什么大事情。
生:我在路旁發現了一個螞蟻洞。我拔了一根草釣螞蟻。我把草根小心的伸進洞里,然后慢慢的抽出來,呀!只見一只黑色的大螞蟻順著草根向上爬呢,它晃動著觸須好象說:“咦!奇怪,哪來的草根兒,我得出去看看發生了什么事?”它爬到洞口觀察了一會兒,就爬到了洞外,圍著洞口轉來轉去,忽然,它發現一個死蟲,咬了幾口,然后晃晃頭好象說:“味道美極了,也叫我的伙伴來嘗嘗。”于是就爬回洞里了,不一會就出來好幾只螞蟻,那個領頭的說:“弟兄們,快走哇。”他們來到小蟲旁就開始咬了起來。有一只螞蟻爬開了,在一旁舞須子,那意思好象說:“弟兄們,咱們把蟲子搬回洞里去吧。”于是,它們就拖的拖,拽的拽,推的推。我好象聽他們喊:“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真是太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