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教材:讓習作在對話中生成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而且還能想象螞蟻的語言,真的不錯。所以我們在看螞蟻的時候,不僅要看它們是怎么活動的,還要想象、猜測它們說什么?
生:老師,我們幾個同學抓到一只黃色的大螞蟻,把它放到黑色螞蟻群之中,那只黃螞蟻嚇得驚慌失措,邊跑邊喊:“救命呀!救命呀!”幾只黑螞蟻追過去就咬它。黃螞蟻疼得直打滾,黑螞蟻說:“你這個奸細,來我們這兒干什么?咬死你。”黃螞蟻直求饒:“你們放過我吧!我不是故意來的。”其中一只黑螞蟻從黃螞蟻身邊爬過好象說:“這次饒了你,下次別來了。”黃螞蟻歪歪斜斜地逃跑了。
師:你說的太有趣了,其他同學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螞蟻很有規矩,每群螞蟻各有各的地盤,如果有外敵入侵,他們就不顧一切,聯合起來把外敵趕走。
生:我發現螞蟻很團結,它們搬食物的時候誰也不偷懶。
生:螞蟻的分工很明確,有負責放哨的,有負責筑巢的,有負責找食物的,還有負責照顧孩子的。
……
歸納梳理──在對話中得法
前面是圍繞話題展開的對話,盡管匯集了大量的信息,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思維得到了飛躍和創新,但這些都著手于作文內容的。作文不僅要解決寫什么,還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過去的作文教學,是教師規定學生怎么寫,有嚴格的要求與框架,而現在主張作文形式的自由化,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怎么寫的問題應來自學生的自我選擇。所以要通過對話的形式與學生共同討論作文的寫法,學生的你一言我一語的,就把問題說明白了,這樣可以使文章的結構清楚,內容條理,主題突出。例如《觀察螞蟻》我是這樣引導的:
師:同學們看到的螞蟻真有趣。你們不僅觀察了螞蟻的特點,而且還能猜測出螞蟻的語言,了不起!你們想把今天看到的螞蟻寫一寫嗎?那你想擬一個什么題目?
生:有趣的螞蟻。
生:螞蟻的秘密。
生:看螞蟻。
生:螞蟻大戰。
生:螞蟻的語言。
生:解讀螞蟻。
師:這些題目都很好。你們想怎么寫?
生:要寫清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樣的螞蟻?
生:螞蟻是怎么活動的?有哪些生活習性?比如說怎么尋食?怎么奔跑?怎么挖洞?怎么打架?
師:說的對。老師還強調一點,在觀察時要猜測螞蟻說什么?這樣更有趣。
評議賞識──在對話中反思
葉圣陶說:“好的作文是改出來的”。學生初步完成作品以后,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修改,而修改的策略是評議。過去的叫講評課,是老師根據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評,學生是聽眾,現在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讓學生在評議中自我提高。在評議中,教師要提供技術支持,要明確評議的重點,否則是大雜燴的評議,會失去評議的有效性。評議的技術重在賞識,所以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很重要,同時也要教會學生互相賞識,要防止評議演變成批判,誠然,每個學生的作文,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但應該主要看主流 ,對于存在的問題,要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以商量的語氣解決。其實,賞識的評議,足以引起學生的反思。過多的挑剔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感,失去興趣。
以上是我對新教材習作教學的思考,也許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把口語交際與習作結合起來,是否出現習作的雷同?我認為不然,其一,雖然口語交際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的,但學生是從多角度來思考的,注重的是個性體驗。其二、口語交際是自由的、民主的、動態的,教師沒有言語的霸權,也不會約束學生的思維與想象。其三,學生獲得啟發、借鑒、引用也是正常的,只要他們在總體的范圍內有自己的體驗就是成功的習作。學生不會走,就讓學生跑,顯然是不科學的。前面的口語交際就是學生拐棍,這個拐棍不能丟。
(遼寧阜新教師進修學校 趙彥 (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