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課時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關資料,深層體會“中華不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地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和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二)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在閱讀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的難點是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三)學情分析
課文所寫內容距離學生生活比較遠,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但學生對敬愛的周總理并不陌生,所以課前著重讓學生查找有關舊中國“外國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國主義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國的資料,查找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的貢獻的資料,課上進行交流,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四)課前準備
1、將舊中國東北“外國租界地”圖片、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的圖片制成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外國租界地”、中國人民慘遭帝國主義侵略者侵略、周總理為振興中華所做貢獻的資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學過程
1、直擊“中華不振”,導入新課
(1)指導讀題:請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讀一讀課文的題目——《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在課文中,有一個詞語和題目當中“中華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請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書“中華不振”,引導學生讀。你怎樣理解這個詞?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詞語的表面意思。
2、緊扣“中華不振”,整體解讀
(1)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中華不振”?把它劃下來,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2)生自由讀課文,感受“中華不振”。
(3)師生相機交流相關語句,深入體會“中華不振”。
句子1: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 ,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
師:讀了這個句子你有什么想說的?是呀,明明是中國人自己的地盤,卻為什么要“闖“進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氣憤!這正是”中華不振“啊!
句子2: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師:此時的中國別處又是怎么樣的呢?拓展資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出兵進攻中國。這是侵占北京的八國聯軍。因為外國列強的侵占,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斷加深。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搶著瓜分中國這塊肥肉。由于政府的腐敗無能,全中國人民陷入了“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園林圓明園被燒毀。各帝國主義國家強行在我國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國人民喪失主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煤礦工人在把頭的監視下勞動;纖夫在鞭子下光著膀子拉纖……
這就是“中華不振”。
句子3: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這句話中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兩個詞是什么,這鮮明的對比說明了什么?還有更令人義憤填膺的是什么?
句子4: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一切都說明了什么?讓我們再來看一組圖片資料課件出示,教師悲情介紹:帝國主義憑借不平條約,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這是英帝國主義巡捕在上海市區無理搜查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