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夜宿古寺》教學實案(第二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略)
(一)激趣引入,讀題質疑。
(二)學習生字,理解新詞。
(三)讀通讀順課文。
(四)自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理清文章脈絡。
(五)認真書寫生字,學理清課文脈絡,學會概括課文段落大意及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溫故引新。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6課,師板書課題(學生書空)。生齊讀課題。
1、課件出示詞語:
饑餐渴飲曉行夜宿斷垣殘壁長年累月
邊憶邊寫若有所悟修好《本草》萬民得福
指名讀詞語。
2、你能選用其中的幾個詞語,說說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
你覺得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
3、過渡:李時珍是明朝著名的醫學家,藥物學家,他用畢生的精力編寫了藥物史上一部巨著《本草綱目》。(出示圖片)本課講的是他在編寫《本草綱目》近三十年,一萬多個日日夜夜中極普通的一夜。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這發生在古寺中的一夜。
(評析:溫故而知新。從詞語的朗讀引入到課文的內容,再到人物的品質,教師就像高明的導游,漸次打開了學生記憶倉庫的風景。學生感覺不到詞句訓練的單調,通過訴說所感,反而對李時珍逐漸產生一種“尊敬感”,自主地感受到人物的高大形象。)
(二)、走近古寺,感受生活之苦。
1、在這座古寺里,李時珍和弟子龐憲過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1---7自然段,用一個詞概括一下他們的生活。(學生讀書,交流:苦)
2、師:他們的生活究竟苦在哪里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課文1---7自然段。
要求:先讀讀課文1---7自然段,再找出課文中描寫他們吃苦的語句,找到了可以在書上圈圈畫畫,對感受深的地方還可以做做批注。最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3、交流:
①吃得苦:他們喝的是泉水,啃的是干糧,這就是“饑餐渴飲”。重點抓住“啃”字。
②行得苦:在安徽、河南、湖北等地察訪藥材,已經走了好幾個月了。出示詞語“曉行夜宿”,齊讀詞語。
③住得苦:那時一座破敗的古寺,到處是灰塵:臟;斷垣殘壁:危險;長滿了青苔:
陰暗潮濕;厚厚的蜘蛛網:久無人居,荒涼。
這樣的環境,你敢住嗎?
師:這古寺實在是破敗、荒涼、危險,讓我們一起跟著李時珍進去看看吧。
(生齊讀第四小節。)
4、在我們看來,李時珍的生活夠苦了,但他覺得苦嗎?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從中你能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出示第7小節內容。
“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5、師:在李時珍二十幾歲的時候,由于醫術精湛,被推薦到太醫院當御醫。同學們想象一下,當時他過的可能是怎樣的生活?
是啊,現在的生活和太醫院的生活比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可李時珍卻不以為苦。因為他覺得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苦也是值得的。讓我們再一起來讀一讀李時珍說的這段話,感受他為了百姓,甘愿吃苦的精神。
生讀第七小節。
(評析:引導品讀文字,體會李時珍的“苦”。想象練習讓學生感受到李時珍一心為百姓著想的品質,沖擊學生的思維,掀起情感的波瀾,使學生人文視野拓寬,跳出教材看教材,理解呈現多元,豐富了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