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李時珍夜宿古寺》第二課時教案設(shè)計(jì)
教學(xué)過程:
一、復(fù)習(xí)導(dǎo)入:
1、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xué)習(xí)17課。首先來復(fù)習(xí)幾個詞語。
出示: 饑餐渴飲 曉行夜宿 斷垣殘壁
長年累月 修好《本草》 萬民得福
2、指名讀。你能選用其中的幾個詞語說說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嗎?通過這個故事,讓我們認(rèn)識到李時珍是個怎樣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心中裝著百姓,為編《本草綱目》不辭辛苦……)?
二、精讀課文。
(一)、直奔不怕苦——課文重點(diǎn)句子。掃讀課文:課文中的哪句話,最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李時珍是個不怕吃苦的人?畫下來。集體交流。(出示)
“嗯,長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廟里過夜,比在家里苦多了。但我們修訂好《本草綱目》,萬民得福,吃點(diǎn)苦是值得的。”
(二)、讀文尋“苦”。
文中介紹了他吃了哪些苦?自由朗讀,畫出表現(xiàn)他吃苦的句子。
交流:
1、行之苦:
饑餐渴飲、曉行夜宿、好幾個月,靠的是什么?(雙腳)導(dǎo)讀:讀出行路的辛苦。
2、住之苦:
(出示):李時珍輕輕推開門,只見里面到處是灰塵,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李時珍對龐憲說:“我們就在這兒住一夜吧!”
(1)從這簡簡單單的33個字,你怎么看出李時珍和弟子住的苦呢?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理解:“破敗”(殘破、荒涼)。“破”就是-------,那為什么不說破的古寺,而說是破敗的古寺,究竟“破敗”在哪兒呢?
△“到處是灰塵”
說明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人來居住了),這是一座荒涼的古寺。還“敗”在哪兒?
△“斷垣殘壁上長滿了青苔”——墻壁已經(jīng)倒塌,說不定地上還有殘磚剩瓦,僅剩的墻壁也搖搖欲墜,很危險(xiǎn),而這殘留的墻壁上竟然長滿了青苔!青苔一般長在哪里?(背陰潮濕的地方)這是一座陰暗潮濕的古寺!還“敗”在哪里?
△“中間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網(wǎng)”不是一點(diǎn)點(diǎn),而是厚厚的蜘蛛網(wǎng)!古寺的環(huán)境是多么惡劣!讀出寺廟環(huán)境的惡劣。
(2)“破敗”不僅在這里體現(xiàn),下面還有地方得到印證,能找到嗎?其實(shí),課文中還有語句也能夠看出寺廟環(huán)境的惡劣。你注意了嗎?(“露天的屋頂”、“搬來幾塊磚壘成桌子”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這里沒有桌凳、沒有燈照明、沒有床鋪睡覺……
齊讀古寺的破敗。
3、吃之苦:“兩人坐在火邊,一邊喝水,一邊啃干糧。”
追問:饑餐渴飲:“餐”的是什么?“飲”的是什么?聯(lián)系生活:你啃過干糧嗎?啃過冷饅頭嗎?一頓飯,讓你喝點(diǎn)白開水啃點(diǎn)冷饅頭你愿意嗎?這樣的飲食是一天嗎? 讀好師徒兩人的對話。
師:李時珍和弟子靠雙腳曉行夜宿,跋山涉水;夜幕降臨時投宿在灰塵遍布、斷壁殘?jiān)⒅刖W(wǎng)厚厚的破敗古寺中,喝白開水、肯冰涼的干糧。苦不苦?苦!真苦!太艱苦了!
4、這樣的生活僅僅是一天嗎?一月嗎?一年嗎?不!是“長年累月”過這樣的生活!
(師補(bǔ)充:李時珍從35歲開始編寫《本草綱目》,在編寫的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蔞,帶著徒弟,翻山越嶺,饑餐渴飲,曉行夜宿,訪醫(yī)采藥,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50歲了,這樣長期在外奔波的日子已經(jīng)快15年了!可是李時珍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