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昌學射》的教后反思
《紀昌學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列子•湯問》,篇幅短小,語言直白,粗粗一讀,覺得學生沒什么好學,單單就故事情節而言,學生讀一遍兩遍肯定了解了內容,這樣的一篇文章,到底應該讓學生學習什么呢?但仔細研讀這則寓言故事后,我的頭腦便漸漸清晰起來。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自主認識2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聯系生活理解“注視”,結合語境理解“相當到家”。
2.在讀讀議議、品句析詞中體會人物的品質、感悟“學習要練好基本功”的道理。
從目標的達成來看,本節課基本能達成。為了達成目標,我努力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凸顯“實踐”,體會感悟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就要以語文的方式來學習語文,就要引導孩子在語文實踐中進行語文實踐。為了引導孩子感悟紀昌勤學苦練的品質,我帶領孩子多次品讀紀昌練眼力的語句。一讀,讓學生將自己對紀昌的評價寫在練相應的句子旁邊;二讀,在字里行間尋找哪些字詞讓你有了這般感受;三讀,讀出自己的感悟體會。應該說,這樣的設計是符合語文學習的規律的,在讀讀議議、品詞品句中,學生較好地感悟到紀昌的品質。
感悟紀昌勤學苦練、認真刻苦、堅持不懈的品質對于學生來說,還比較容易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練好眼力,才會射出百發百中的箭。”這一層寓意學生是較難感悟到的。于是,我引導學生有層次地感悟飛衛的話:一讀學著老師的語氣把話讀清楚;二讀,讀出飛衛想強調什么,想讓紀昌明白什么,從而質疑引起沖突:為什么飛衛一再強調練習眼力;三讀與紀昌的練眼力、學射結果部分結合起來,想想你從中明白了什么。在步步深入地體驗之后,再出示:讀了這則寓言故事,我懂得了( )來感悟寓意。緊接著讓學生聯系自己平時的學習經驗來練筆:我想要學會( ),應該( )。從效果來看,學生基本上都已感悟到這則寓言的寓意,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去。
二、展開過程,習得能力
課堂是學生知識能力建構的平臺。教學中,我們要實實在在地以學生為教學中心,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以學生是否有增量來衡量課堂效率。于是,課堂中,我注重以學生的真實起點為教學起點,將教學過程充分展開,努力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每個教學環節中。如: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是中段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學中,我先讓初讀后的孩子自主概括,隨機點撥引導后,再讓孩子進行自我改進,接著再點撥引導來概括,最后出示提示再次引導孩子來把握文章內容。這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教學,過程展開充分,指導有序有效。
同時,在《紀昌學射》教學中,引導孩子習得據義定音的方法,以及引導孩子在語境中理解“相當到家”并進行運用,我盡量做到在展開的過程中引導孩子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從而使孩子在真正參與中習得能力。
解讀《紀昌學射》
《紀昌學射》這則寓言事的情節安排,按照“學什么,怎么學,結果怎樣”展開的,學什么——學射箭;怎么學——練眼力;結果——成為射箭能手。故事的重點在于怎么學,即練眼力。練眼力又分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是按練什么?怎么練?結果怎樣?展開敘述的,第一個階段,練什么——盯住目標,不能眨眼;怎么練——注視梭子;結果——針刺眼皮也不眨眼。第二個階段:練什么——把極小東西看成很大的東西;怎么練——聚精盯著小虱子;結果——小虱子像車輪。初讀感知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梳理故事情節的時候,我們可以梳理成“學射箭——練眼力——成能手”,“練眼力”又分為:“不眨眼——看梭子——練到家”和“看小物——看虱子——成車輪”。指導過程中,我們應引導學生講清楚故事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經過的前后,特別是故事的經過——練習眼力的兩部分的清楚表達是把握上的難點,應讓孩子充分地講,教學時,還出示一定的提示,來幫助孩子來復述故事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