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精選13篇)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1
課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星期一聆聽了張處對司馬老師的點評,很有感觸,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運用了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感覺效果較好。
一、外國學生前后態度的對比。
課文前后兩個地方寫到了外國學生的態度,一開始他表現出“不禮貌”“沖著”(可以看到他的傲慢無理,輕視中國人。) 后來表現出“震驚”、“鞠躬”、“有眼不識泰山”(可見他的心悅誠服、對徐悲鴻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這一變化,引導學生尋找到這種變化的內因是徐悲鴻用實際行動樹立了中國人的形象,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鴻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學習的對比。
徐悲鴻在生活中吃、住都非常清苦,而繪畫方面,卻付出了許多金錢和精力。我在教學時,補充了一些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他家庭的貧寒、學畫的決心,從而加深對“勵志”的理解,進一步感受到他的決心大,不可動搖。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2
上次聽了振芳的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采用“捋課文”的方式,挺好的,今天課上也試了一下。本次教學目標:初讀課文,讀準文中生字詞,適當講解。教學第一、二、三節,了解徐悲鴻勵志學畫的原因。
【片斷】
一、第一節教學。
原文:1919年春天,年輕的畫師徐悲鴻考取了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后來又向法國著名的繪畫大師達仰學畫。達仰很看重這位刻苦努力的中國學生,熱情地指導他,這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生字:繪畫。綠色通道詞語:達仰、嫉妒)
1。讀。
師:三人讀。(和學生約定,指名朗讀課文片斷,三人讀的話,就是點到哪個學生的姓名,他和后面的兩位一起朗讀。這樣的方法,可以盡可能地讓多一點的學生有機會個別朗讀。同時,也便于發現齊讀的時候隱藏的問題)
生讀。
2。詞。
師劃詞語:繪畫、達仰、嫉妒。
擴充:“仰”組詞:仰視、前俯后仰
比較:嫉妒和忌妒(師注音,強調第二聲和第四聲的區別)
3。問。
師:讀最后一句。
生讀:“達仰很看重這位刻苦努力的中國學生,熱情地指導他,這卻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師:“這”指什么?
1生:指達仰。
2生:指巴黎美術學校。
師:再想想,把句子讀完整想。
3生:指達仰指導徐悲鴻。
師:對的,但是說得不夠好。
4生:指達仰看重徐悲鴻刻苦努力,熱情地指導他。
師:好,達仰是誰?
生:繪畫大師。
師:什么樣的人才能被稱為“大師”?
生說。
師:好,再用因為……所以……說說達仰為什么看重徐悲鴻。
生:因為徐悲鴻刻苦努力,所以達仰看重他,熱情地指導他繪畫。
師:由此,你體會到徐悲鴻身上具有怎樣的品質?(刻苦努力)
【在這個教學中,原本我覺得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這”指什么?竟然學生無法準確地說出來,由這個現象,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視角上,存在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狹隘。同時,反映的是學生閱讀理解上存在缺乏上下聯系的能力。】
二、第二節教學。
原文:一天,一個外國學生很不禮貌地沖著徐悲鴻說:“許先生,我知道達仰很看重你,但你別以為進了達仰的門就能當畫家。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綠色通道詞語:禮貌)
1。讀。
師指名讀。
2。字詞。
強調“貌”的部首“豹子旁”。(因為這個字平時經常用,學生易寫錯,所以花了一點時間進行了強調,用賈老師的方法,先一筆一筆寫,然后一筆一筆擦。)
3。問。
師:你從外國學生的話語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看不起中國人。
師:好的,(學生眉注:看不起)還有哪些詞語也是看不起的意思?
生:輕視、小瞧……
師:再讀讀他的話,你特別從哪些字詞上感受到他的輕視、小瞧。
1生:我從“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生只會讀句子,就靠老師來引導說自己的話。)
師:這里用了“就是……也……”強調了語氣。你們聯系上下文說說“天堂”在這里指什么?
張韌哲:就是指有很好的環境,能夠讓人達到很好的藝術境界。
唐依寧:我還從“感嘆號”中體會到了外國學生對中國人的看不起。
師:好啊,從一個標點中,讀到了情感。曾經有一位著名的作家說標點是文中的無聲英雄,我們讀文章,也要學會讀標點。
師:一起來把外國學生這種輕蔑的語氣讀一讀。
生齊讀。師評價:真是令人氣憤啊。
【這個段落中主要訓練了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談感受找依據,并且引出了對標點的推敲。】
三、第三節教學。
原文:徐悲鴻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要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生詞:認識。二類詞語:激怒)
1。讀。
2。詞。
畫出詞語。強調“認識”的“認”,前鼻音。
3。問。
師:讀第一個逗號部分。
生齊讀:“徐悲鴻被激怒了,”
師:提問!
生:徐悲鴻被誰激怒了?
師:是個問題,但比較淺顯,一起回答。
生:被外國學生。
師:再提!
生:徐悲鴻為什么激怒了?
生:不對,應該是徐悲鴻為什么被激怒了?
[這里,我在課上沒有很好的反映,“被激怒”和“激怒”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細膩的語感的問題。后來我思考,學生是把“激怒”和“憤怒”相混淆了。同樣是“怒”,但實施對象不同。這里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一下:“徐悲鴻被激怒了”“徐悲鴻憤怒了”,體會“被”的作用。]
生:徐悲鴻被什么激怒了?
師:這是一個有價值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誰來回答?
1生:徐悲鴻被外國學生的言語激怒了。
師:你看到的是一個最外的層面,只能說我們跨出了一步。
2生:徐悲鴻被外國學生的看不起激怒了。
3生:徐悲鴻被外國學生看不起中國人的態度激怒了。
師對第二位學生說:你們之差一個詞“中國人”,但是體會體會有什么不同?
師:沒有“中國人”的話,徐悲鴻只是因為對他個人看不起而憤怒。有了“中國人”三字,我們感受到的是什么?
生:徐悲鴻的愛國之心。
【這三個學生的回答是思維逐步深刻、全面的過程。】
師:接著讀。
生齊讀:“但是他知道,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師:這里又有一個感嘆號,你從這個嘆號了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了徐悲鴻要未中國人爭氣。
師:你讀出了“志氣”(學生在嘆號旁注)
生:我讀出了徐悲鴻決心要用事實為中國人爭氣。
師:你讀出了“決心”(學生注)
師:那么“真正的中國人”是怎樣的?
生:就像徐悲鴻那樣的。
師追問:像徐悲鴻那樣么,是哪樣啊?
生:刻苦努力的。
生:有志氣的
生:愛國的
……
【前后兩個嘆號,上一個學生讀出了輕蔑,這里更加豐富地讀出了“志氣、決心”。我都很驚訝,同時孩子們的回答也是豐富了我的思考。】
教后思考:
這節課中,我著重關注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
1。字的辨析,記憶。
2。詞語在語境中的意思。
3。聯系上下文閱讀理解的方法。
4。學會扣住關鍵詞,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方法。
5。關注句子中語言,以及標點,“有抓手”地進行閱讀。
至于徐悲鴻的品質,其實在這些“咬文嚼字”中,自然就品到了。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6
著名的美術家徐悲鴻生于宜興縣一個窮教書的人家。
父親徐章達,是個半耕半讀的村塾老師,也是個畫師。悲鴻六歲開始跟父親讀書,七歲時因常常看見父親畫畫,就想學。可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不肯教;但他念書念到卞莊子刺虎的故事時,就偷偷求人畫一只老虎,自己依著樣子描繪。父親知道兒子實在喜歡畫,在九歲時,就讓他每天摹一幅當時流行的《吳友如畫本》,這就是徐悲鴻學畫的開始。
徐悲鴻在十歲時就能幫父親在畫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顏色,十七歲便在一家中學里教圖畫來幫助家用。十九歲那年,父親逝去,家里負債很多,弟妹也要供給,他只得在縣里三家學校擔任教課來解決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擔子壓不住他上進的決心,為了學美術,他來到上海。他曾企圖把畫寄給當時的《小說月報》賣錢,但是被退回。他寄居在一家賭場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攤開鋪蓋在賭桌上睡覺。
人們都在用鑼鼓迎接新年的時候,徐悲鴻卻餓著肚子給一家叫做“審美書館”的出版社用顏色填染單色印刷的雜志封面(那時印刷術落后,沒有彩色印刷,雜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審美書館的主辦人,就是著名的嶺南畫派導師高劍父、高奇峰兄弟)。等到他考進震旦學院讀法文的時候,肚子已經空了好幾天。他是穿著死了父親的喪服,噙著眼淚踏進了這個學校的。
徐悲鴻的作用逐漸受到社會的注意。除了高劍父兄弟外,當時的文化名人康有為、蔡元培等也給予他鼓勵和幫助。1917年,二十二歲的青年徐悲鴻已經被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的導師,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大學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幫助,派他到法國去留學。
可是出國不久,因為內戰,他的經濟來源就斷絕了。他經常飲水啃干面包度日,不間斷地從事每天十小時以上的勞作,他用功鍛煉素描,臨摹古代的名畫,并努力于國畫和油畫的創作,還給書店畫書籍插圖及與一些散稿來維持生活。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4
之二
無錫市胡埭中心小學 施凌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4.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學習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
1.扣圖引題。
(1)出示徐悲鴻的《奔馬圖》。
(2)引導討論。
圖上的馬畫得好嗎?
你知道這幅畫是誰畫的?
徐悲鴻為什么會畫得這么好你想知道嗎?
2.板書課題,解題。
討論:"勵志"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查字典理解。
(勵,激勵;志,志向。"勵志"的意思是:為了實現某一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
指名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徐悲鴻為什么要立志?立了什么志?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
1 .自讀課文.
要求:
(1)認讀生字表上的字:讀準每個生字的音。
(2)在課文中畫出帶有生字的詞,想想詞義。(對不理解的詞注上記號)
(3)逐段練讀,把句子讀通順。
學生按要求練讀課文,四人小組集體活動。
2.試讀課文。?
指名逐段試讀,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長句指導: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徐悲鴻/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結業考試。
要求學生讀長句子時,要注意中間的停頓,不能讀破。
4.互相交流理解詞語的情況。<|>
提示:你學會了哪些詞?是通過什么方法學會的?(聯系上下文、查字典)還有哪些詞不
5.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段落。
(1)自由讀課文。
(2)思考討論:
①徐悲鴻的志向是什么?
②為實現這一志向,他是怎么做的?
③結果怎樣?
(3)練習分段。
①再讀課文
思考:幾個自然段寫徐悲鴻立志?哪幾個自然段寫他為實現志向而努力?哪幾個自然段寫他努力的結果?
6.指名按邏輯段落朗讀課文。
三、作業
1.朗讀課文。
2.多音字組詞。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指讀生字詞。
2.口頭組詞。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細讀課文
1.細讀第1自然段。
(1)指名讀第1自然段。
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還有哪些詞句說明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
(很不禮貌、沖著)
⑤指導讀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禮貌”、“沖著”、“別認為”、“天堂”、“成不了’’等詞讀出外國學生傲慢、欺人的語氣)
個別練讀,指名試讀。
⑥學習第3自然段。
請一位同學來讀第3自然段。讀完后提問:你有什么感受?
指導學生開始要用憤怒的語氣讀,后面要用堅決的語氣讀
指名有感情地讀第3自然段。
⑦齊讀“必須用……中國人”。
這里“真正的中國人”指的是什么樣的人?(是指能顯示足夠的聰明才智且使外國人十分佩服的中國人)
(3)小結。
(徐悲鴻立志成才,要為中國人爭氣)
2.細讀第二段。
(1)細讀第4自然段。
①指名讀課文第4自然段。
為什么要說他“更加”奮發努力?(聯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較句子。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
出示: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
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指名讀這兩個句子,說說第二句與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導朗讀。
過渡:徐悲鴻是怎樣奮發努力的?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2)細讀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5自然段。
邊讀邊畫出徐悲鴻奮發努力的詞句。
讀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②指導讀第六自然段。
徐悲鴻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學習的呢?
出示:
徐悲鴻的生活。他只租了,經常每餐只用和,為的是省下錢來。
自讀課文后,練習填空。
3.細讀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
(2)說說徐悲鴻取得了什么成績,外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相機理解“優異、轟動”等詞
指導朗讀。
(“鞠了一躬、承認、很有才能、錯誤”要重讀,要讀出鄭重、欽佩的語氣)
(4)小結 。
(徐悲鴻以優異成績轟動了畫界,改變了外國學生的偏見)
三、作業
1.讀句子,回答問題。(課后習題4)
2.給課文分段,說說段落大意。(課后習題5)
第三課時
【教學要求】
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指名說說各段的意思。
二、總結課文
1.齊讀課文。
2.討論:
徐悲鴻學畫為什么能取得優異成績?
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三、指導復述課文。
1.默讀課文。
邊讀邊畫出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
(1919年春天、一天、從此、三年過去了)
2.輕聲讀課文。
邊讀邊記憶在不同時間里發生的事情的情節。
3.四人小組練習復述。
4.指名當眾復述。
要求:態度大方,聲音響亮,盡量用上課文中的有關詞語。
四、教學生字
1.引導學生自學生字字形(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導書寫。
五、課堂練習
1.描紅。
2.抄寫詞語。(課后習題3)
3.照樣子加偏旁組字,再組詞。
(波) (波浪) (組) (組織)
皮( ) ( ) 且 ( ) ( )
( ) ( ) ( ) ( )
4.寫出帶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 )( )( )
禾( )( )( ) ( )( )( )
板書:
3 徐悲鴻勵志學畫
外國學生 徐悲鴻
很不禮貌 沖著 被激怒 (立志)
每逢……就……
潛心 (努力)
一間一根兩片
震驚 鞠躬 優異轟動 (結果)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5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11
(第二課時)
一、導入:
⒈出示名言: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鄧小平
指名讀→齊讀。
⒉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6課——《徐悲鴻勵志學畫》(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⒈過渡:昨天,同學們都說勵志的意思就是立下一個志向并且發奮努力。那么徐悲鴻究竟立下了一個什么樣的志向呢?你能在課文中把它讀出來嗎?請快速默讀課文,讀到了就把它劃出來,告訴大家。
⒉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
“靠爭論是無法改變別人的無知和偏見的,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指名讀(相機評價)。
⑴這就是徐悲鴻的志向!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齊讀)。
⑵徐悲鴻為什么要立這樣一個志向呢?句中的“別人的無知和偏見”指的又是什么?……種種疑問都縈繞在我們心頭。要想解決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引導學生深入自讀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1~3小節,把你的收獲與你的同桌分享。
⒉組織交流:
⑴外國人嫉妒。為什么外國人會嫉妒徐悲鴻呢?你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嗎?
⑵出示外國學生的話。引導學生注意“很不禮貌”;同桌討論,想想當時外國學生是怎么想的,什么表情,什么語氣?再指讀這句話。
這個外國學生僅僅針對徐悲鴻一人嗎?(指名回答)
師肯定:是呀!當時的中國極端地貧窮落后,中國人在國際上毫無地位,讓人看不起。因此,外國人的不禮貌不僅是嫉妒徐悲鴻的才能,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你作為一個中國人,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做?(指名說)
⒊過渡:這個外國學生真是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鴻立下了這個志向。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再把這句話讀一讀。(生讀)
徐悲鴻要讓外國人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請同學們分小小組學習課文第4~6小節,劃出重點詞句,小小組交流自己的體會。
⒋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徐悲鴻沒有多說話,而是用事實開始了行動。你從文中讀到了什么?
⑴學習:每逢節假日,一畫就是一整天,潛心……
⑵生活:清苦,只租,小閣樓……
引導學生齊讀:他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⒌這樣清苦的日子,如此刻苦的學習,三年的時光,徐悲鴻成功了嗎?一起讀一讀第7小節。
⒍徐悲鴻說要用事實來證明,他做到了嗎?
原來對他有偏見的外國學生現在又是如何對他呢?
此時的徐悲鴻又會怎么說呢?
⒎徐悲鴻成功了,他讓曾經傲慢的外國人感到了震驚,低下了那仿佛不可一世的頭顱。此時,你想對徐悲鴻說些什么?
三、總結:
(略)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6
開學已經接近一個月的時間了,這個學期的時間比較的長,因此就進行的慢些,今天開始講《徐悲鴻勵志學畫》。
題目:勵志和立志的不同中,勵志除了包含有立志之意外,還包含著堅定志向,為了追求而矢志不渝的奮斗。勵精圖治,千磨萬礪,之后成才。因此,在導入的時候,我引導想象草原上野馬奔騰的場面,接著我們看了徐悲鴻的馬圖,他們不禁為那出神入化的描摹所驚訝。我們就在談話中導入了徐悲鴻求學階段的故事中來。在課題上,為了區分“勵志”與“立志”,我們先從字面上做比較,之后再分別把他們兩個放在題目中做對比,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勵志的精典之處。在之后的課文學習中,乃至最后的總結,我們都圍繞著這個勵志展開,因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掌握教到位。
在人物的心理上,學生在誦讀中表現得也很到位,如那個外國學生嫉妒徐悲鴻時所說的話:“你們中國人就是倒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孩子們很是氣憤,讀的義憤填膺,一個叫王翕然的孩子用著外國人讀中文的洋腔怪調讀這段話,有意思極了。這篇課文的人物心理及其感情基調比較容易把握,因此教師不需要再這個方面做很多的指導,而是在誦讀中體會。就“你們中國人就是到天堂區深造,也成不了材”這句話,孩子們一開始的理解是片面的,有的孩子說:“就是中國人上了天堂也成不了材”這樣的話很多,在我的對天堂反復的對比朗讀上,一些孩子開始逐漸的發現了些什么,開始有孩子說“有再好的地方也不行”“有再好的條件也成不了材”到最后一個孩子能夠說出:“遇到再好的老師,有再好的環境與條件,也不能有所作為”。其實他們是有能力發掘出一些表面上看來似乎是不明顯的東西的,我想一定是預習于初讀做得不夠到位導致了我的精度感悟有這樣的阻力,初讀的作用一定要重視重視再重視!
在讀到那個外國人對徐悲鴻態度的轉變時,有個調皮的孩子在下面悄悄地說:“其實他也不錯,是個知錯能改的好人!”真驚訝于孩子的豁達。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7
在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我就采用了“嘗試錯誤”教學法。開課時,我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故意把“勵志”的“勵”寫成了“立”字,有學生很快就發現了錯誤,并笑著說:老師,你把“勵志”的“勵”寫錯了。話音一落,很多同學都笑了,還悄悄的說:“看,老師也出錯了。”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還裝著不知道的樣子,故意去看看書,然后對全班同學說:“哎,老師真的錯了!看來不管是誰只要粗心大意,都是會犯錯誤的呀。以后你們可得仔細點,千萬不要像老師這樣做個‘馬大哈’喲!”學生聽了又善意的笑了。這時,我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向學生提出了疑問:“‘立志’和‘勵志’,兩個詞的讀音都相同,為什么課文不采用‘立志’一詞,而采用的卻是‘勵志’呢?它們在這兒能夠互換嗎?經過一番思考之后,有學生提問了:老師,是不是他們的意思有所不同?我心中竊喜:學生找到點子上了。于是請學生說說兩個詞的意思,不知道的可以查查字典,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立志”只是講立下什么樣的志愿,強調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勵志”則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斷鼓勵自己去達成那一心愿,強調的是行動的付出。兩個詞能夠互換嗎?光從題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學生閱讀課文,當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為課文重點講述的是徐悲鴻不懈努力成為一個著名畫家的過程,而不是僅僅講他立下當大畫家的志愿。就這樣,通過我的故意出錯,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非常精彩的開課討論,但當時我并不知道還有“嘗試錯誤”教學法這一說法,只是在備課時覺得采用這種方法,一是能夠檢查學生是否細心,督促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好習慣;二是利于區別“立志”和“勵志”的含義,讓學生不混用;三是便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內涵。現在,通過對“嘗試錯誤”教學法的學習,我知道了這一教法的好處還有很多很多,以后在教學中,我還會運用,不過,一定要注意用得巧,用得妙。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8
教材分析:
《徐悲鴻勵志學畫》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講述了年輕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以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光的故事,贊揚了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課文敘述清楚、過渡自然、重點突出、前后照應、主題鮮明,是一篇學生學習語言、體會情感的好文章。
知識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內容、領悟表達(先總后分的表達方式)
過程、方法、習慣目標:
憑借具體的語言文字,抓重點詞句,展開想象讀懂內容,感悟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情感態度教育目標:
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
難點:通過探究外國學生前后態度變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誦讀名言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鄧小平
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總是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魯迅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我也不愿意離開我的祖國。因為縱使我的祖國在恥辱之中,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裴多菲
二、復習詞語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盡可能用上下面的詞語。
嫉妒禮貌激怒勵志疲倦
陳列臨摹優異承認震驚
(設計意圖:復習檢查學生對本課字詞的認讀情況以及學生遣詞說話的能力)
2、梳理上節課學生提出的問題(出示一下問題)
(1)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
(2)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
(3)徐悲鴻學畫的結果如何?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上節課提出的重點問題,明白研讀文章要抓住重點問題重點解決。)
三、過渡: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
學生自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重點語句。
1、師生交流品味:
2、出示句子:“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徐悲鴻要立這樣的志,是因為什么?
生:外國學生的話。
師:齊讀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呢?你從這句話中看出了什么?
生:外國學生對中國人很歧視,存有偏見。
3、這個外國學生太目中無人了!哪些詞語還體現他們的傲慢、欺人,(很不禮貌、沖著、別以為)那咱們再帶著傲慢、欺人的語氣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4、面對外國學生的目中無人,受到這樣的侮辱,徐悲鴻是怎樣想的?
生:非常氣憤,并且立下了堅定的志向“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再次出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5、現在把徐悲鴻的內心的感受讀出來吧?
指生讀,讀出氣憤和堅定。齊讀這句話。你讀得真好!你的語氣真堅定!
(設計意圖:讓學生找準文章的線索“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圍繞這條主線進行有效學習。)
四、過渡: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1、指名讀4,5,6段。
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部分
2、全班匯報
指導學習第4,5,6 段
a、生答: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你找的真好!)師:(出示《駿馬圖》)請你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的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的?表現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進取精神。
b、生答:每逢節假日,徐悲鴻就進館去臨摹。他畫呀畫呀,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經過潛心臨摹,徐悲鴻的畫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師:“每逢……就……”說明他放棄了一切休息時間;“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說明他畫得很多,畫的時間很長;“潛心”說明他畫得投入,很認真。看來他很刻苦啊。徐悲鴻為什么要這么勤奮學畫?
(“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齊讀這句話,再次體會徐悲鴻的堅定。)
c、生答:他只租了一間小閣樓,經常每餐只用一杯白開水和兩片面包。為的是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師:你們的學習用品是哪里來的?徐悲鴻有沒有這樣的條件?但為了學好畫,他什么都能省,什么都能將就。“小閣樓、白開水、兩片面包“生活是如此的--(清苦)。
他這樣做,仍然是為了---(“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用“心”讀好這句話。)
3、大家自己快速讀這一部分。讀后想想這一部分三個自然段之間有什么關系。(先總后分)
第四自然段就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重點句子以及重點的詞語來體會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可貴精神。)
五、過渡: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悲鴻學畫的結果如何?
1、請大家欣賞徐悲鴻畫作。你認為徐悲鴻畫得如何?
(點評)直觀感受畫作的精美,由心而生對徐悲鴻的敬慕,
2、徐悲鴻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成功了,他的畫展轟動了世界,他真的用事實讓外國學生重新認識了真正的中國人。
3、下面咱們再次體會一下他的成功吧!帶著感情自由朗讀第7、8自然段。
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學生說說(就是做事情舍得下功夫,最終會獲得成功的。功夫:指時間,經歷)
4、師:是啊,徐悲鴻獲得了成功,
當外國人看到這幅畫時會怎樣想,怎么說呢?
生:震驚,中國人真了不起,徐悲鴻真了不起!
(出示:那個外國學生,看了徐悲鴻的作品,非常震驚。他找到徐悲鴻,鞠了一躬說:我承認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看來我犯了一個錯誤,用中國話來說,那就是“有眼不識泰山”。)
“震驚”是什么意思?那個外國學生為什么震驚?說說你對“有眼不識泰山”的理解。(學生交流)
把一開始的傲慢再讀一讀,(與開始時外國學生說的話進行對比)
師:是什么讓這個外國學生有如此大的改變?
(是徐悲鴻勵志學畫、勤奮刻苦的精神,是徐悲鴻由此而取得的成績。)
5、小組內表演外國學生前后的變化。
(設計意圖:通過前后對照的表演感受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目的,再次升華文章主題)
六、總結全文,拓展積累
1、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2、課外閱讀,了解中外名人勵志勤奮學習,刻苦研究的故事。
七、板書設計:
徐悲鴻勵志學畫
為什么? 怎樣? 結果?
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3、喚醒學生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理解、表達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質疑
1、課題中“勵志”是什么意思呢?(為了實現某一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2、在課文中徐悲鴻先生到底勵的什么“志”,我想還是要在讀課文中尋找答案。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二、緊扣關鍵詞句,研讀課文。
1、交流。(“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2、出示“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齊讀這句話。徐悲鴻為什么要說這句話?請同學們讀課文1-2自然段,細細地去體會。
(1)學生回答徐悲鴻是在外國學生的嫉妒和譏諷下說這話的。指名讀外國學生的話。
(2)教師敘述1919年的中國貧窮落后,內憂外患,國內戰亂不斷,在國際上沒有地位,中國人在國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會現實。再讀外國留學生的話。
3、“必須”什么意思?(一定要這么做)徐悲鴻一定要做什么?(學生再讀這句話,回答一定“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他們指誰?教師追問。當學生回答出他們指“外國留學生”時,教師繼續提問“真正的中國人”是指什么樣的人?
(真正的中國人指有骨氣的中國人;真正的中國人指勤奮刻苦的中國人……學生對自己的理解,實現著多元解讀。)
3、徐悲鴻用哪些“事實”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學生再讀課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劃一劃,同位之間進行合作討論。
預設:(1)、當學生回答出“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時,教師提問學生,以前的徐悲鴻學畫時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鴻為什么要更加奮發努力? (“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完成自己的志向。)
學生齊讀“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2)當學生回答出每逢節假日,徐悲鴻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時,教師提問學生徐悲鴻為什么要這樣潛心臨摹?又一次回到“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的語句上,體會出徐悲鴻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外國人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再次齊讀這句話,感受徐悲鴻為中國人爭氣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鴻每逢節假日在巴黎博物館潛心學畫只是他刻苦學畫的一個例子。徐悲鴻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堅持學畫10個小時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連動物園的老虎也常常會成為他的寫生對象。(出示《駿馬圖》,這只仰蹄奮起的駿馬,不就是徐悲鴻的最好寫照嗎?學生讀四、五節去體會徐悲鴻的刻苦學畫精神。)
(3)當學生回答出徐悲鴻寧可過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錢購買繪畫用品時,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與徐悲鴻的生活進行對比,感受徐悲鴻生活的清苦。接下來提問學生是什么支撐徐悲鴻寧愿過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錢購買繪畫用品。再一次回到了“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上,一起大聲讀這句話,深化理解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學生讀有感情讀第六節,朗讀時抓住關鍵詞語“小閣樓”、“一杯水”、“兩片面包”,體會文章通過這樣的描寫來襯托徐悲鴻奮發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負有心人”,徐悲鴻的畫展轟動了整個世界,他用事實讓外國留學生重新認識了中國人。齊讀第七節。
5、學生讀此時留學生的表現,提問,為什么留學生的態度與剛開始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什么叫“有眼不識泰山”。( 讀留學生的話,在通過對“震驚”、“鞠了一躬”、“有眼不識泰山”朗讀品味中,感受到那個外國留學生對中國人的重新認識以及他的懺悔。)。
6、教師小結,升華情感。
年輕的畫師徐悲鴻留學法國時,為了回擊外國學生的嘲笑,勵志勤奮學畫,已優異的成績為中國人爭了光,他代表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永不服輸的精神,讓外國人再也不敢小視我們民族,小視我們中國人。我們再讀課文,記住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
三、升華情感,小結寫法
1、引導學生抓外國留學生前后態度變化的關鍵詞:
“很不禮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讓這位外國留學生前后的態度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是徐悲鴻勵志學畫,勤學苦練的精神)
2這位外國留學生由因偏見“很不禮貌”出言不遜,到徐悲鴻油畫轟動畫界而“鞠了一躬”。他對徐悲鴻表示深深的敬佩! 此時你想對徐悲鴻說些什么哪?
(學生自由談話,升華情感)
3小結
為了表現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課文不僅從正面描寫了徐悲鴻的表現,承上啟下,轉承自然,還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寫了外國留學生的前后表現,進行前后對比,反襯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自己再讀一讀,好好體會。
四、聯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學們,徐悲鴻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徐悲鴻的成功得益于為祖國勤學苦練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勵志。只有勵志了,我們的人生才有目標,生活才有奔頭,學習和生活起來才充滿活力和力量,會讓我們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勵志的經歷。那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哪?又應該向徐悲鴻學習什么哪?請大家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10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2、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開火車讀重點的詞語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徐悲鴻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覺得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精讀課文
過渡:說得真好,正是因為徐悲鴻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所以受到了當時法國著名的繪畫大師達仰的器重。而這也恰恰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1、精讀第一段
(1)下面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自己讀一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徐悲鴻在遭受了一個外國學生的侮辱后,立下了什么志向?在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
(2)引導學生回答,出示句子:“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①齊讀句子
②“他們”是誰?(外國人),那些外國學生原來是怎么看待中國人的呢?
③指名讀外國學生說的話。并請學生思考:
a.“天堂”在這里指什么?(天堂在這里指學習條件十分理想的地方或跟達仰學畫。)
b.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①中國人太愚笨,學習條件再好,也不能成材。②徐悲鴻即使跟了達仰學畫也不可能成為畫家;)
c.從他的話中你感受到什么?(外國人瞧不起徐悲鴻或看不起中國人)
非常好,您能通過你的朗讀表達出來嗎?(點評,我感受到了外國學生的那份傲慢!)
④恩,剛剛我們從語言上感受到外國學生瞧不起徐悲鴻,那你在這段中還從哪個方面看出那個外國學生瞧不起中國人?(從態度方面“很不禮貌”、動作方面“沖著”)
⑥恩,我仿佛看到了那個狂妄的外國學生,讓我們一起讀好這段話。
(3)學生讀后,請學生思考:孩子們,如果當時你是徐悲鴻,你聽到這句話會有什么感受?(生氣,憤怒,難受、丟臉……)
追問:生氣之后呢?你還會怎么想怎么做?(學好畫畫,證明給他們看。一定要為中國人爭口氣等。)
(4)很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徐悲鴻當時的反應:(課件顯示第三自然段)
①徐悲鴻被激怒了,
②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③讓我們一起來讀好這段話,讀出他心中的憤恨,但更多地是成為一個真正中國人的堅定信念。(語氣應低沉、稍緩、堅定)
2、精讀第二段
過渡:接下來徐悲鴻是怎樣將他的堅定信念付諸行動的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的4—6小節,用筆在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記號。
(1)好,我們按照順序來看。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第4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
①“奮發努力”什么意思(振作精神,情緒高漲,刻苦學習)?為什么要加一個“更加”?(本來也非常努力勤奮。)
②那他努力到什么程度呢?
他像一匹不知道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指名讀)
這是一句比喻句,把徐悲鴻比作了.....實際上,這些詞語也是在形容徐悲鴻。
③很好,讓我們一起讀好這段話。(要求學生精神飽滿的讀,體會徐有遠大的志向,高漲的情緒和無窮的精神力量。)
(2)出示第5段,請學生思考:徐悲鴻是如何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的呢?具體體現在什么地方呢?(“每逢……就……”說明他放棄了一切休息時間;“畫呀,畫呀,常常……一整天”說明他畫得很多,畫的時間很長;“潛心”說明他畫得投入,很認真)
②看到這樣的情況,如果你是徐悲鴻的好朋友,你會怎么鼓勵徐悲鴻呢?(你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
③有感情齊讀第5自然段
(3)徐悲鴻的不知疲倦在生活中是怎么體現的呢?
出示第6自然段
①徐悲鴻生活十分清苦,你從哪里感受到的?(一…一…兩)
他這么做,為的就是?(省下錢來購買繪畫用品。)
小結:他學習上如此刻苦,生活上如此清苦為的是?(引讀)(學好畫畫)。學好畫畫為的是?(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
(4)理清第二段的構段方式。
①齊讀第二段。
②思考第4自然段與第5、6自然段之間是什么關系?
③第二段話實際上是在具體的說徐悲鴻不知疲倦、日夜奔馳;第三段話是具體的在說徐悲鴻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難,他勇往直前!因此,第二段的構段方法是先概括后具體敘述(先總后分)
3、精讀第三段
過渡:同學們,徐悲鴻學畫的結果又如何呢?他成功了嗎?
(1)指名讀課文7小節
(2)顯紅“功夫不負有心人”,你是怎么來理解這句話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苦沒有白吃)
(3)很好,徐悲鴻取得了什么成績。(順利畢業、畫展)
(4)這段話中哪個詞語最能說明他創作的油畫非常棒?(轟動)
過渡: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徐悲鴻的畫展,欣賞一下他的作品!
(1)同學們,你覺得他的作品怎樣?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
(2)那個外國學生看了他的作品后有什么反應?(震驚)是怎么做的?(鞠躬)
(3)恩,你覺得他為什么會“鞠了一躬”?(道歉,犯了一個錯誤,三年前不該瞧不起中國人)
(4)你真聰明,讓我們一起讀一讀他三年前說的話。
(5)那個外國學生為什么前后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因為徐悲鴻奮發努力,畫畫的非常好,為中國人爭了氣)
(6)說的太對了,他說自己是“有眼不識泰山”,那“有眼不識泰山”是什么意思呢?
(7)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8)縱觀徐悲鴻走向成功的這一段辛苦旅程,是什么東西在支撐著他一路堅持下來的呢?(要為中國人爭口氣的信念,愛國之心)
三、總結全文
學了這篇課文后,你懂得了什么?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好。
今天,老師要把這句話稍微改動一下,“功夫不負有志人”!改這個“志”是希望大家既要向徐悲鴻一樣勵志學好功課,又要有一顆立志愛國的心!
板書:
徐悲鴻勵志學畫
徐悲鴻:被激怒 立志 努力 學畫:刻苦 優異、轟動 (愛國之心)
生活:清苦
外國學生:嫉妒、瞧不起 震驚、鞠躬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上下來,覺得孩子似乎沒有真正走進課文。在聆聽了馮教導和專家的點評后,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的課堂思想教育成分多了一點,而語文味淡了一點,學生沒能很好的品味語言文字。比如在講到外國學生瞧不起徐悲鴻時,應該明確從語言、態度、動作三個方面來看。在講到第4小節和5、6小節的關系時,應該前后聯系,明確第5小節就在具體說明徐悲鴻的不知疲倦、日夜奔馳;第6小節就在講徐悲鴻的勇往直前。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總分”的關系。我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11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初步了解課文的寫作結構,學習給課文分段。
4、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認知目標:初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讀準生字新詞。
能力目標:自學能力的訓練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訓練。
情感目標:初步走近徐悲鴻,感知他的拳拳愛國之心。
重點難點:理清條理,并能按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歸納全文。
一、名言聽說
師讀兩遍后,學生復述,練習學生聽說能力。
1 、縱使世界給我珍寶和榮譽,
我也不愿離開我的祖國。
因為縱使我的祖國生活在恥辱之中,
我還是喜歡、熱愛、祝福我的祖國。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總是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魯迅
二、名畫導入
師:同學們復述得非常好,說明你們有很好的輸入與精彩的輸出。為了表揚你們,老師請你們欣賞一幅名畫。(出示《奔馬圖》)
1、欣賞名畫,引出課題
2、齊讀課題,釋疑“勵志”
討論:“勵志”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查字典理解。
(勵,激勵;志,志向。“勵志”的意思是:為了實現某一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連起來說說課題的意思。
3、再讀課題,學習質疑
4、歸納問題,引入新課。
為什么?怎么?結果?(板書出三大問題)
三、名篇初讀
師:同學們的問題提得很好,相比起來,我更相信你們的讀書能力。相信通過你們的認真閱讀,會有所感悟,有所發現的。
1、自由讀課文,做到讀通,讀順。
2、邊讀邊做記號,看看哪幾個自然段寫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哪幾個自然段寫怎么勵志學畫?哪幾個自然段寫他努力的結果?
3、討論上述思考題,劃分段落,師板書。
第一段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結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動
1、指名逐段讀課文,師生共評。
2 、交流詞語的理解。
3、指導學生讀好長句。
4、根據板書簡要說說這課主要內容,訓練學生概括能力。
五、學習生字
1、學生交流會與較難生字,教師相機點撥。
2、描紅
3、當堂完成生字與詞語的抄寫
六、課后作業
朗讀課文,并利用網絡課搜尋一些徐悲鴻的資料。
第二課時
認知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通過演示體會人物情感,積累內化文中的語句。
能力目標:學習第二大段的構段方式。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感受徐悲鴻的愛國之心,領悟他的堅定志向。
一、復習反饋
1、默寫本課詞語
2、交流網絡課上搜集的資料。
二、問題導入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徐悲鴻立的是什么志呢?誰能找出課文中的話來讀一讀?
2、生自由朗讀課文,“必須用事實讓他們重新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師出示本句,研讀。
3、為什么徐悲鴻要立下這個志向呢?請同學們細細讀讀課文的第一大段,邊讀邊做記號,找出有關的話。
三、情景再現
1、讀第二自然段中有關語句。
2、以小組為單位,各自準備,體會人物心理,說話的語氣,把朗讀轉化為表演語言。
3、全班交流匯報,評價。
4、在感悟的基礎上齊讀外國學生的話,把表演語言再轉化為朗讀語言。
四、品味感悟
1、過渡:這個外國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鴻立下了這個志向。(師指板書)讓我們用堅定的語氣再把這句話朗讀一遍。(生讀)徐悲鴻要讓外國人認識一下真正的中國人。“直正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個大段。
2、重點體會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從文中找出句子來說說他如何更加奮發努力的,也可抓關鍵詞。
3、學習構段
師:大家默讀第二大段,看看這一大段三小節這間的關系。(先總后分,先概括后具體)
師:課文就是先總寫徐悲鴻更加發奮努力,后從學習的勤奮和生活的清苦兩方面來具體描述的。
給一個總分的情境,讓學生練習說話,內化知識。
4、以讀代講
學習第七自然段
五、回歸中心
1、讀后理解“震驚”
2、前后對比外國學生的態度,體會原因。
3、朗讀活動,談體會。
六,積累內化
練習復述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93
作者:費慧華
-- 《徐悲鴻勵志學畫》教學后記
這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這一課的復述課文教學,可以利用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串連。
課文主要是講徐悲鴻學畫過程中,遇到的事情以及如何刻苦學畫的事情。課文中的生字有:徐悲鴻、激怒、不知疲倦、陳列、租、成績、鞠躬、錯誤 等。上完詞語時,我按照慣例,問了學生幾個關于課文內容的問題,沒有想到,學生竟然沒有幾個說得出來,于是,我想到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這些詞語,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復述。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才利于學習。復述時,先讓學生分部分進行復述,如:“激怒”一詞,我讓學生看過課文后,不看書,說一說這個詞語所包含的故事。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故事”調動起來了,基本能把故事說完整。“不知疲倦”可以讓學生結合后面的“陳列”一詞,說說徐悲鴻刻苦學畫的過程,學生也能根據這兩個詞語說得比較完整。“成績”中,包含的內容可以就課文內容進行補充,告訴學生,這里的成績,不是單指考試的成績,而是平時的努力結果,這可以從課文中提到的“畫展”中看出來。讓學生知道優異的成績,是靠平時的積累的。最后的“鞠躬”、“錯誤”學生能很快說出來,說明他們對于課文的內容已經比較熟悉了。回過頭來再問一些問題,學生已經不用教師多說了,基本都能領會了。
看來,熟讀課文是必要的,但是,單單靠學生一味地讀,對于要求復述課文這一任務來說,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進行科學的引導。也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學畫)
此問轉載
在對比中學習《徐悲鴻勵志學畫》 篇1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徐悲鴻學畫的主要過程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識不寫。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3.教育學生以徐悲鴻為榜樣,從小立志愛國,矢志刻苦學習,長大為國爭光。
4、學會給課文分段,說出段落大意,學習“先總后分”的構段方式。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徐悲鴻是怎樣勵志學畫的。
難點:感悟徐悲鴻勤學苦練的精神和為國爭光,為國人爭氣的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扣圖引題。
(1)出示徐悲鴻的《奔馬圖》。
(2)引導討論:圖上的馬畫得好嗎?你知道這幅畫是誰畫的? 徐悲鴻為什么會畫得這么好你想知道嗎?
2、板書課題 徐悲鴻勵志學畫
討論:"勵志"是什么意思?請同學們查字典理解。
(勵,激勵;志,志向。"勵志"的意思是:為了自己的志向而激勵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
3、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鼓勵學生對課題質疑:徐悲鴻為什么要勵志學畫?徐悲鴻怎樣勵志學畫?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
1、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本課生字,指名讀生字。
繪 認 倦 列 租 杯 購 績 錯 誤
(2)描紅,并說說識記方法。
(3)出示生字詞,識記生字詞。
繪畫 認識 不知疲倦 陳列 出租 一杯 購買 成績 錯誤
(4)出示二類生字詞,識記。
徐悲鴻 勵志 達仰 嫉妒 禮貌 臨摹 省下 犯 泰山
2、檢查朗讀課文。
要求:
(1)聽課文錄音,學會斷句。在課文中不理解的詞句注上記號。
(2) 指名分段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師生共同糾正讀錯的地方。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讀課文,思考:這三個問題分別是哪些自然段寫的?
①徐悲鴻為什么勵志學畫?
②徐悲鴻是怎么勵志學畫的?
③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
2、交流,分段。
四、精讀課文,理解課文的第一段。
1、出示:徐悲鴻為什么勵志學畫?
2、自學,討論:
(1)指名說。指讀第1自然段,理解“嫉妒”。
(2)出示第2自然段,指名讀,思考:哪些詞說明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
(很不禮貌、沖著、)
(3)指導讀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禮貌”、“沖著”、“別以為”、“天堂”、“成不了’’等詞讀出外國學生傲慢、欺人的語氣)
個別練讀,指名試讀。
(4)出示第3自然段。指名讀第3自然段。讀完后提問:你有什么感受?
指導學生開始要用憤怒的語氣讀,后面要用堅決的語氣讀
指名有感情地讀第3自然段。
(5)齊讀“必須用……中國人”。
這里“真正的中國人”指的是什么樣的人?(是指有骨氣的中國人,為國爭光的中國人,為中國人爭氣的人。)
(6)小結 (徐悲鴻立志成才,要為中國人爭氣) 齊讀第3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
繪畫 認識 不知疲倦 陳列 出租 一杯 購買 成績 錯誤
二、繼續精讀課文,理解課文第二、三段。
1、徐悲鴻是怎么勵志學畫的?
(1)精讀第4自然段。
①出示第4自然段,指名讀課文第4自然段第一句話。
為什么要說他“更加”奮發努力?(聯系上文理解)
②比較句子。
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
出示: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
指名讀這兩個句子,說說第二句與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導朗讀。
過渡:徐悲鴻是怎樣奮發努力的?我們一起來看下文。
(2)精讀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讀第5自然段。
邊讀邊畫出徐悲鴻奮發努力的詞句。
讀后交流:
指導朗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②自由讀第6自然段。思考:徐悲鴻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學習的呢?
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說:哪些詞語可以看出徐悲鴻生活清苦?
指導朗讀,指名有感情地朗讀第6自然段。
(3)討論:仔細想一想第4自然段與5、6自然段之間有什么關系?
2、徐悲鴻勵志學畫的結果怎樣?
(1)指名讀課文第七自然段。理解“功夫不負有心人”。
功夫什么意思?有心人指誰?他是怎樣有心?他取得了什么成績?
(相機理解“優異、轟動”等詞)
指導朗讀,讀出自豪感。
(2)外國人的態度是怎樣的?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說的?
重點理解:有眼不識泰山
指導朗讀。(“鞠了一躬、承認、很有才能、錯誤”要重讀,要讀出鄭重、欽佩的語氣)
(3)比較外國學生前后兩次語言,體會外國學生前后態度變化,體會徐悲鴻的愛國熱情。
(4)小結 (徐悲鴻勵志學畫,以優異成績轟動了畫界,改變了外國學生的偏見,為祖國爭光,為國人爭氣,他是一個有骨氣的真正的中國人)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作業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盡可能用上下面的詞語。(課后習題3)
2、讀句子,回答問題。(課后習題4)
板書:
3 徐悲鴻勵志學畫
外國學生 徐悲鴻
很不禮貌 沖著 被激怒 為什么勵志學畫
每逢……就……
一畫一整天 刻苦
潛心 怎樣勵志學畫
一間小閣樓
一杯白開水 清苦
兩片面包
震驚 鞠躬 優異 轟動 勵志學畫的結果
有眼不識泰山 功夫不負有心人 真正的中國人
為國爭光 為國人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