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學案例(精選4篇)
永生的眼睛教學案例 篇1
【教學內容】新課標人教版第8冊第5單元第18課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主要講述了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天日,捐獻的角膜的故事。眼睛是人體的一個器官,我們擁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無法比擬的財富。當某個人失去生命時,尚好的眼睛假如能帶給失明者以光明,那將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呀!這個人的眼睛也將得到永生,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語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鮮明,文章刻畫了讓人難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親;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動的“我”以和可愛、才氣橫溢的孩子。他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的心,讓人尊敬、讓人感動、讓人懷念,讓人學習。
【學情分析】
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著較好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但也有一局部小朋友比較自私,不懂得關愛他人。這是一篇滲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來喚醒小朋友們的愛心。促使小朋友們都來為他人、為社會獻愛心!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按課文前的“閱讀提示“中的要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3、讀懂課文內容,培養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4、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語言進行生動細致地描寫,從而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體會含義深刻的詞句,領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有關包括眼角膜在內的器官捐贈資料。
學生:預習課文,提出問題,搜集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引起興趣。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觸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雙明亮的眼睛,那該多好呀!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讓許多和盲姑娘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們有了恢復健康的可能。(板書:眼睛)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也與眼睛有關。
2、板書:永生的,齊讀
3、你腦子里蹦出的第一問題是什么?
預設1: 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評價預設: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
【設計理念】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新課的導入從連接語導入,簡潔而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情感基調。通過課題質疑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出示生字,讓一生領讀其它生跟讀正確的讀音
3、重點詞語,引導學生正音(注意多音字“重”的讀音)
籠罩 呵護 流淌 孤零零 捐贈 器官 角膜
盲童 酷愛 擁抱 遵從 失明 領悟 摟住
突如其來 不假思索 屢屢獲獎 栩栩如生
熱淚盈眶 與世長辭 重見天日 奪眶而出
指名讀——抽讀——點撥多音字“假、重”
3、疏理全文:文中主要講到哪幾個人,她們之間的關系怎樣?
板書: 琳達 琳達的父母 琳達的女兒
。14歲) (溫迪 14歲)
4、那課文主要是她們一家人做了一件什么事?
琳達一家人,為了讓盲人重見天日,捐獻的角膜的事。(板書:捐獻角膜)
5、文中寫了幾次捐獻角膜?分別是什么時候?(用課文中時間來回答)
提示:什么時候 ,誰捐獻了誰的角膜,她的態度怎么樣?
6、就這樣,我們對文章內容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了。讀貴有疑,誰能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解決一個個問題來引導大家把課文讀得更加深入?
預設:同樣是14歲,她們對捐贈角膜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呢?
評價:會讀書的人,總是能抓住最關鍵的問題。老師真欣賞你!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重在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看似簡單的幾個問題的設置中,讓學生對課文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通過引導學生提問題,也抓住了文章的重點問題,為深入理解課文開啟了情感的大門。
三、同樣14歲,不同的反應
。ㄒ唬┝者_十四歲
1、琳達十四歲,她對父親捐獻母親的角膜十分痛苦,你從哪里出來,請你在書中用好“——”劃出
(1)學生邊讀邊劃、交流
出示:……我痛苦難忍。 “您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我沖著父親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這句話提示語放在中間,誰能把提示語放在前面或后面,說一說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出示:您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2)關于角膜、捐獻角膜,你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引讀
出示:您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因為琳達不明白,給予別人角膜的作用,使她忍不住沖著父親哭喊——
因為琳達不理解,父親竟然欣然同意捐獻母親的角膜,使她忍不住責怪父親——因為琳達不接受,母親將不能完整地離開人世,使她忍不住痛苦失聲——
過渡:這份痛是如此之深,這份情是如此之真,難怪琳達痛苦難忍。我們不妨再來看一份資料
。4)出示資料1:
長期以來,許多中國人具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傳統觀念。因此對于死后捐獻器官,大多數人不能接受。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4000000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過角膜移植手術復明,但由于供體角膜匱乏,我國每年僅實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術,數百萬的患者還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出示
②你從資料中知道了什么?
過渡: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損獻出來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見光明的可能性小。琳達14歲,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是人之常情。那么溫迪14歲,又是怎么樣的?
【設計理念】學生對于捐獻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鼓勵大家交流已知道的資料及教師補充的資料獲,使之更多地了解有關內容,和捐助的意義,在理解琳達14歲的同時,也對于“愛的例文”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ǘ氐14歲
1、出示: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膨湴潦鞘裁匆馑迹
、扑龅囊磺兄甘裁?
⑶是誰做了這一切?
【設計理念】本環節的設計,重在作好情感鋪墊,是探究“同為14歲,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原因的催化劑。
過渡:孩子們,書讀到這里,是什么使她們對親人捐獻角膜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態度?請大家再次瀏覽課文,從書中找到證據。
(三)探究不同之因
1、預設1:琳達態度的轉變影響了溫迪
預設2:溫迪的外公影響了她(板書剪頭)
2、研讀父親的語言
句一:“你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認為,如果我們的死亡之軀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復,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鸥赣H認為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寫生命的格言。(巴金、雷鋒、受因期坦的生命格言)
⑵父親是一個平凡人,但他與巴金、雷鋒、受因期坦等偉大的人一樣有廣博的胸懷,擁有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
⑶齊讀。我們也記住這句話,慢慢地理解,慢慢地體會。
句二:“如果一個盲童能夠借助我們的幫助重見光明,并像你女兒溫迪一樣畫出栩栩如生的馬兒,那多么美妙!”
“當你們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們將會多么自豪!”
、鸥赣H為什么說到溫迪?
、剖茄剑饷魈焯彀殡S著我們,我們不足為奇,可盲童的世界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點擊課件出示圖片)
①教師深情地說:誰能告訴我……
②假如她們能重見光明……父親捐贈了角膜意味著什么?
、酆悺駝P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了他對光明的渴望。老師讀了很感動,作了摘記,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點擊逐段出示)
如果,由于某種奇跡,我可以睜眼看三天,緊跟著再回到黑暗中去,我將會把這段時間分成三部分。
第一天,將會是忙碌的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首先,我希望長久地凝視我親愛的莎莉文老師的面龐,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她就來到了我面前,為我打開了外面的世界。我將不僅要看到她面龐的輪廓,以便我能夠將它珍藏在我的記憶中,而且希望從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難面前站得穩的堅強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經常向我流露的、對于全人類的同情。
……
到了午夜,我擺脫盲人苦境的短暫時刻就要結束了,永久的黑夜將再次向我迫近。
——摘自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钦f話訓練:如果一個盲童能在我們的幫助下重見光明,并 ,那多么美妙!
小結:看來,琳達父親諄諄的教導,不僅讓琳達的態度發生了轉變,也深深地影響小小的溫迪。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寫琳達父親的語言,原來是為了寫出琳達一家人潛移默化的教育與影響。作者通過語言描寫也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偉大而高尚的父親。難怪溫迪為外公與母親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我們也理解了這一份驕傲,你們也了不起。文章的結尾一段還連用了幾個驕傲?
【設計理念】在交流中引導學生弄懂父親很有愛心,他給失明者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而正是這種愛心、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圍的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
。ㄋ模┭凶x另外幾外驕傲
1、請大家都圈出來,還有哪一份驕傲也深深地觸動了你?
2、出示:
含有驕傲的句子:
溫迪告訴我:“媽媽,我真為你、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驕傲.”
“這令你驕傲嗎?”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3、哪一份驕傲也深深地觸動了你。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疟容^: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14歲的溫迪而驕傲!
這次,我為自己的女兒—溫迪而驕傲。
、儆惺裁床煌款A設:強調了14歲
、14歲的溫迪還打算干什么?
③你覺得: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幅角膜,還留下了什么?
、軠氐鲜撬龐寢尩尿湴,也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跟她差不多同齡,你想對課文中的溫迪說點什么?
出示:小練筆
我想對14歲的溫迪說:“——————————-”
、莺⒆觽儯瑫竭@里,上課剛開始時我們提了一個問題,眼睛為什么是永生的?你覺得永生的是什么?
小結:(完成板書:→)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愛心就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那么這愛心、這生命也將永生。
【設計理念】 學生能從作者一家愿意給失明者捐獻角膜,并為能夠幫助別人而感到自豪,學習他們那富有愛心的高尚品德。幫助學生體會帶愛心是不會停止的,是永生的,從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過渡: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課文到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并沒有結束。
四、呈現故事結尾,升華情感
1、出示結尾,默讀
沒有想到,僅僅是兩周之后,我再一次為器官捐獻組織簽署了同意書。我的可愛的女兒,才華橫溢的小溫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了……當我簽字時,她的話兒縈繞在我耳際:“你想過什么也看不見會有多么痛苦嗎!”
失去溫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來自俄勒岡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寫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F在,兩位昔日盲人已重見天們成為您女兒──一位極其熱愛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紀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麗……”
我的金發的溫迪手中的畫筆依舊不輟地揮動著,她的碧眼仍然閃爍著驕傲的光芒。
2、孩子們,讀完這個結尾,你最想說的是什么?14歲的溫迪怎么樣了?她母親又是怎么做的?
3、14歲的溫迪是不幸的,但得到溫迪捐獻的角膜的人是幸運的。老師這兒有一首詩,就是其中的一位受捐者寫給溫迪的。齊讀。
你的眼睛,像遠方淡藍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塵埃,隱沒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
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
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
去看看初生的旭日,
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運的,
因為我接受了溫迪捐獻的角膜。
是她給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4、雖然溫迪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她的生命是有意義的,是永生的。像她這樣的好心人還有很多……(出示:3歲的小女孩、叢飛等)
五、自主作業,拓展延伸
孩子們,他們都是一群有愛心的人,我想也一定深深地感動了你。學了這篇課文,你又有了哪些新的體會?你覺得可以做些什么?請大家一起來布置今天的作業。
【設計理念】教學結束后,以教材為依托,讓學生到社會生活中確立探究的主題,從解讀文本成為“讀者”到感悟課文成為“學者”,最后提升認識成為“作者”的過程中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訓練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樣,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會不斷得到提高。
【板書設計】
18、永生的眼睛
琳達的父母
捐獻
琳 達
。14歲) 驕傲
琳達的女兒
。氐 14歲)
【課后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畫了“我”的父輩為了他人能夠更好的生活,盡自身最大所能來協助他人延續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貴品德,并借此來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專家大發感慨:現在我們的一局部語文課都是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寫得很美,寫得很有深度,但是我們老師在講課中卻不能夠引領著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中去。我想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講不出感覺來,那就是失。∥易哌M了課文里,通過一次次地朗讀,我感動了。經過一次次地重構,通過教學,帶著我的學生也同我一樣走進文章當中去,我要讓他們理解、懂得愛的例文的真正含義。
本課的教學,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抓住“14歲”開展教學。課堂中,那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在課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間中,學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課堂氛圍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入情入境。特別是探究“同為14歲,不同的反應”之原因這一板塊的學習,學生結合自己的年齡,學生讀出了自身的不同感受。
一堂課下來,雖說是情感味很濃,但是我有一種感覺就是講的過多,牽的過多,生成的內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預案設計的過于細致,走教學設計成分過重。這節課上得還是不夠大氣。
永生的眼睛教學案例 篇2
——細節教學活化語文課堂
一、緊扣關鍵詞,創設情境,引導朗讀
(片段一)
教學內容:研究琳達態度一段。
師:對于捐贈眼角膜琳達是什么態度?請大家畫出相關的語句。
生a:我畫的是“我被它們的對話驚呆了。”
生b:我畫的是“……更讓我無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了自己的房間。
生c:“你怎么能讓他們這樣對待媽媽!”
我沖著爸爸哭喊,“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地離去。”
師:此時此刻,琳達的心情怎樣?
(冷場了很久)
生:悲痛、傷心。
師: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琳達悲痛欲絕時說的話。指名一位女生試讀 女生齊讀 全班齊讀
師:(創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是呀,曾經疼愛她的媽媽去世了,從此以后她再也不能在媽媽的懷里撒嬌了,受了委屈也沒人安慰了,只能一個人孤零零的?蓩寢屖俏春,他們竟要拿走媽媽身體里重要的一部分,叫她怎么不傷心?不氣憤?女生接著讀:“……”
師:此時此刻,“我”的態度是 。
(片段二)
師:對捐贈眼角膜琳達是什么態度?請大家畫出相關的語句,等會兒交流。
生:我畫的是“你怎么能這樣對待媽媽!”“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該完整的離去。”師相機用媒體出示這段話。
師: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了琳達怎樣的心情?你從哪里感悟到的?
生:傷心、悲痛欲絕。我從“我不明白那些醫生為什么要將母親的角膜給予他人,更讓我無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答應了。”“居然”說明出乎預料。
生:琳達驚訝,不理解。我從“我被他們的對話驚呆了。”這句話看出來的。
生:氣憤。我從“不顧一切沖進自己房間。”看出來的。
師:讀好這句話需要強調哪個詞?(完整)誰來試一試讀這段話,將琳達當時悲痛情感讀出來。
生:生試讀(有點感情,但不夠傷心)
師:(創設情境引生入文)是呀,曾經疼愛她的媽媽去世了,從此以后她再也不能在媽媽的懷里撒嬌了,受了委屈也沒人安慰了,只能一個人孤零零的。如今媽媽尸骨未寒,他們竟要拿走媽媽身體里重要的一部分,叫她怎么不傷心?不氣憤?女生接讀:“……”
師:(又一次煽情引導)想到每個周末,我總是在母親的陪伴下快活地逛公園,而如今這樣的日子不會再來了,我痛苦難忍,不顧一切地沖進自己的房間。男生接讀:“……”
(師點評:再悲傷些,再氣憤點)
師:(再一次鋪墊引導)想到每個生日,母親總是親手為我點燃蠟燭,擁抱著我祝我生日快樂,而如今再也聽不到媽媽的祝福了,看不到媽媽的笑臉了,我沖著爸爸哭喊。男女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因為你們已經感受到了此刻琳達的內心世界。此時此刻,琳達的態度是 (堅決不同意)
教學評析:
這是同一篇課文的兩次不同的教學過程。片段一的教學過程只注意讓學生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而沒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重要語句、重點詞語來感悟琳達的內心世界。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體會僅僅是停留在字面上,盡管后來教師也創設了相關情境,啟發學生想象、體會平日里母親給予我們的溫暖、幫助,但就是難以調動學生的情感,難以喚起學生內心的悲痛感。這也說明離開了具體的語言文字,空喚情是難生情的。片段二的教學過程則克服了以上弊病。一開始,老師就注意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詞、句中去感悟琳達的內心世界。學生感受到了人物的傷心、驚訝、氣憤、悲痛欲絕,并且能說出是從哪句話、哪個詞中領悟到的。這樣悲從中來,情感就有了來源,情有所依。當學生試讀“媽媽完整地來到世上,也應完整地離去。”這句話悲痛感不夠時,教師也不急不躁,逐步鋪墊,結合學生平日里與母親的密切關系,創設情境,一次又一次激情,讓學生情感與文中琳達情感產生共鳴,人文融為一體讓朗讀達到最佳效果。
二、抓住重點句,挖掘“空白”,進行語言訓練。
片段三:
教學內容:研讀結尾重點句,升華對文題的理解。
師:14歲的溫迪與14歲的琳達態度截然不同,是受誰的影響?
生:外公的言行,讓溫迪耳濡目染。
生:外公是溫迪的榜樣。
生:家庭氛圍的影響。
師:(出示重點句子)“在這一刻,我真正領悟到父親留下的遠非一副角膜!”
“遠非”是什么意思?
生:遠遠不止。
師:(讓生齊讀這句話,強調“遠非”一詞)那么,你覺得父親還留下了什么?
父親留下了( ),留下了( ),留下了( )……
生:父親留下了濃濃的情,深深的愛。
生:留下了無私、奉獻。
生:留下了可以傳遞的愛。
生:活著是為他人能更好地活。
……
師:在父親的影響下,琳達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文中找出相關詞語,完成板書。
生: 痛苦難忍 遵從遺愿 以此為傲
師:父親的所作所為影響女兒,影響了外甥女,還影響、感染了我們,我們不由得對他們一家肅然起敬。這就是可以傳遞的愛,愛是永恒的,眼睛也是永生的。請大家齊讀課題。
生:(滿懷情感)讀“永生的眼睛”
教學評析:
這一教學環節,教師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前后內容的感悟來豐富文本的內涵,巧妙地挖掘出了“遠非”這一“空白點”,設計成“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解讀訓練把這個抽象的“遠非”細化成一種種品質。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其實早已把自己幻化成文中的“琳達、溫迪”,從而進一步感受到課文的主旨。依托文本學語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科學有效的交融,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以上兩點是我日常教學中的一點心得,語文教學是門藝術,教師要適當運用教學智慧才能讓你的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 附本課教學設計)
永生的眼睛教學案例 篇3
我執教的《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讓學生讀中感悟,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探究課文有關詞句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其中,我覺得教學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時比較成功,現在整理出和大家一起探討。
【教學片斷】:
a. 投影出示:一個人所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東西,莫過于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的身體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我們的死就是有意義的。
師:你能談談自己的感悟嗎?
生:人體的器觀就好比一個人的財富,當人死亡時財富也就消失了,但如果你把你的尚好的器觀捐獻出去,就好像把你的財富贈與別人,讓它在別人身上發揮作用,這都是由于你的恩賜!
師:你說的太好了,讓我們給他以熱烈的掌聲吧。ㄈw同學鼓掌)
師:父親的話對琳達有觸動嗎?
生:看似普通的話語,女兒卻感到是振聾發聵的,“振聾發聵”的意思的父親用話語喚醒了琳達,讓她明白了這事的意義。
師:你聯系課文來理解詞語,非常好!
師:當警官來訪,為了醫院要取用母親的主動脈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親的意見時,琳達和爸爸的表現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關的句子。
學生說出所有琳達的表現的句子。
師:我們應用什么樣的語氣讀出呢?
生:激動的,生氣的……(指名讀出這一段)
………………
【教學反思】:
以“情”為主線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有一定內涵句子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果真,在老師那濃濃的愛意引導下,在課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間中,學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課堂氛圍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電影的拍攝――入情入境。特別是第12、13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讀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永生的眼睛教學案例 篇4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質疑揭題
1、(配樂朗誦):我曾經是一位遠離光明的人,當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時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邊的親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運的,因為我接受了溫迪的角膜。是她讓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她的愛心,她的奉獻,我將永生不忘。
師:大家聽見了嗎?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術重見天日的人寫的一封感謝信。她要感謝的是誰?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溫迪一家人捐獻角膜的感人故事。
2、看了題目,你最想弄明白什么問題?
3、檢查生字,理解詞語、交流資料
二、抓關鍵詞、探究學習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探究:他們對捐贈角膜的態度有什么不一樣?
3、抓住關鍵詞語,指導學生理解重點句。
(1)捐贈角膜的態度“天壤之別”之一——父親與琳達:
、倭者_是怎樣的態度呢?
當世界上你最摯愛地親人媽媽離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親手做地飯菜,再也聽不到那親切地叮嚀,你會是你一種什么樣地心情?(悲痛,傷心欲絕),這時有人要取走你母親身上地一部分時你會怎么樣?(氣憤)那么,你就來氣憤的讀讀這一部分.
、谀敲锤赣H是怎樣的呢?(平靜)他為什么平靜地說?
、鄹赣H和琳達在“天壤之別”當中誰的表現是“天”?誰的表現是“壤”?
小組討論:兩者都是愛,怎么會有天壤之別?
、堇斫庵攸c句“你能給予他人的最珍貴的禮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媽媽和我就認為,如果我們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
、拗笇в懈星榈乩首x:指名讀、全班讀、師生齊讀。
。2)捐贈角膜的態度“天壤之別”之二——琳達與女兒:
、僬l跟琳達的愛也有天壤之別?
、谧x第八自然段,琳達把父親的話告訴溫迪,她怎么樣呢?(熱淚盈眶——打動)
她對媽媽說了什么?
、蹘熒纸巧x。
溫迪認為捐角膜是一件(驕傲)的事,為誰感到驕傲?(外公和母親(遵從)
(3)捐贈角膜的態度“天壤之別”之三——琳達的前后態度:
①父親獻出的遠非一副角膜,這話是什么意思,還有什么?
②父親所遺留的仍輝映在溫迪的眼睛里,溫迪為此感到驕傲!琳達也為有這樣懂事的女兒感到驕傲。沒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臨到這個家庭,什么事?
、勰暧讜r失去了母親,中年時失去了父親,兩周后又失去了可愛的小女兒。這時,琳達心里肯定很怎樣?
、艿者_承受著一次又一次地打擊,她怎樣做——主動捐角膜。
、萘者_前后的態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從哭喊到遵從,最后到主動)——“壤”變“天”。
4、琳達幫助父親、女兒實現了他們的愿望,這是多么無私的驕傲,多么偉大的驕傲呀!溫迪去世三周后,琳達收到一封來處奧列根勇敢者角膜銀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學一起懷著感激之情給琳達讀讀好嗎?
5、琳達一邊看信一邊想——齊讀第15自然段。
6、透過那雙閃爍著驕傲光芒的眼睛,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外公曾經說過(帶學生說):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復健康,那么我們的死也是有意義的。這不公是溫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連14歲的小溫迪也做到了,他們的眼睛仍在世上煥發著生命的光彩。所以說他們的眼睛是——齊讀課題。
三、交流體會
1、你認為這永生的僅僅是他們的眼睛嗎?
這是愛的永生,是奉獻精神的永生。他們這樣做有助于別人,有助于人類,有助于世界。這是多么令人驕傲,孩子們,再來讀課題,相信你們的感受會更深刻。
2、師小結:世界還有各種各樣的人需要我們的幫助。讓我們伸出友愛之手吧!讓我們人與人之間因真情而溫暖吧!讓他人因有我們的存在而驕傲吧! 拓展作業:
1.向你身邊的人講述這個故事,并結合課前搜集的資料向他們宣傳器官捐獻的意義。
2.寫一封倡議書,號召你的小伙伴參與到器官捐獻的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