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的再認識》案例點評
《分數的再認識》一課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教學目標:
1、 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
2、 結合具體的情境對分數作出合理的解釋,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分數,發展數感。
3、 進一步認識單位“1”中“部分”與“整體”的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數量不同,同一個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相同;單位“1”數量相同,同一個分數表示的數量也相同。
教學過程
一、 課件出示幾個被平均分的圖形,學生根據圖意填分數。理解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點評:在本環節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語言表達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出現學生心里知道,卻不會表達的現象是需要教師警惕的。那只是學生“知道”了,而不是 “理解”了。只有達到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概念中相同的意思,才能說明學生真正掌握了。同時,訓練語言表達也是學生的思維走向成熟和提升的必要手段。語言是思維的體現。)
二、 問題:有一截線段,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怎樣用分數表示?
(本環節的設計有些突兀,也可能是教師臨時想到的一點。課堂固然有生成的東西,但仍需要教師對每一個環節的認真推敲和選擇。哪些要點可以利用其他的形式體現?或者問題的設置怎樣才能更好地有利于學生的思考?)
三、 出示水果圖,讓學生理解整體“1”既可以表示一個物體,也可以表示一些物體。
(本環節的設置是讓學生逐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獨立思考并解答,是比較好的設計。使學生經歷了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深刻體會整體“1”所涵蓋的內容。不過,蘇教版教材是把整體“1”叫做單位“1”,在這里不這么說,不知教材這樣安排的用意所在。我的理解是可能是學生對于理解“整體”這個詞語比較輕松,而理解 “單位”這個概念比較難。但是,在今后把“整體”改不改叫做“單位”,這個我沒有看教材。不過,我想,這也是一個階梯性的問題。給學生搭建適當的梯子,可能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 出示故事《豬八戒摘蘋果》。請同學們當評委,看看到底是豬八戒偷懶還是師傅冤枉了他。
(本環節的設置有些不妥。如果能在開課之初設置,既能使學生對本課內容產生興趣,也能設置懸念,使學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積極思考。在本環節中還設置了小組討論,真的需要討論嗎?不用為了“合作”而合作。)
五、 問題:整體“1”與分數有什么關系?
(這個問題讓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什么關系?應該換種說法:整體“1”引起相同的分數發生怎樣的變化?)
六、 經過學生討論,得出:整體 “1”數量不同,同一個分數表示的數量也不相同。
(總評:本課在教師看來并不難,實際在教學當中,由于所用的策略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這位老師的課堂的設置有思維含量,是在引導學生自己一步步理解和掌握整體“1 ”的含義,教師所做的角色只是參與者和引導者。這在本節課中的體現很好。而在另一位老師的課堂上本課的教學就顯得輕松一些。也是導致最后學生有些亂的原因。學生以為自己都知道的東西,還需要學嗎?但是輕松并不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因為我們要問的是學生在進入課堂之前的思維與走出課堂的思維是不是有所提升?輕松的課堂也許是“簡單”課堂的代名詞。我們在教學中教育理念的不同,導致了教學設計流程與問題設計的明顯不同。淺表層的學習肯定不是我們的追求。我們要時時警惕不能讓學生陷入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的淺薄中去。數學語言的正確表述是一種高級語言的運用,只有在學生經過學習之后,能夠用比較準確的語言表達或者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說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一定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