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實錄
生1演示:(沿兩腰中點裁開,將上部繞一端旋轉180度)師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底×高÷2
生2演示:(沿等腰三角形的高裁開,拼成長方形)師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底×高÷2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到那么多的方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得到了這個公式,我們就可以求出任何三角形的面積。用這個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指板書),需要知道什么條件?(反扣公式,加深理解)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師:有了公式,下面我們可以幫學校解決問題了。
學生獨立完成(一生板演),集體訂正。
師:你認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什么地方容易出錯?
生1:÷2
生2:×100
師:是呀,同學們做題一定要仔細,相好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才能避免出錯。
[設計意圖:這是公式的運用環(huán)節(jié),同時回應引入的問題]
四、深化理解、應用拓展
1、課本31頁的練習第5題。課件出示下圖:
師:你認識這些道路交通警示標志嗎?一塊標志牌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分米?
(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注意交通安全,接著讓學生口頭列算式,不用計算。)
2、想一想,下面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
(1)三角形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
(2)一個三角形面積為20平方米,與它等底等高平行四邊形面積是40平方米。( )
(3)一個三角形的底和高是4厘米,它的面積就是16平方厘米。( )
(4)等底等高的兩個三角形,面積一定相等。 ( )
(5)兩個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
3.做課本33頁第11題(然后匯報、評講。)
[設計意圖:設計分層練習,鞏固、理解并提高了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
五、回顧總結,深化提高:
師:這節(jié)課探究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積。
師:是怎樣探究的呢?
生: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師:對!今天我們分小組通過動手操作,相互討論、交流,用擺拼(還可以用折疊、割補)等方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種“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能幫助我們找到探究問題的方向,相信同學們今后能應用這一數(shù)學方法探究和解決更多的數(shù)學問題。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和反思自己獲取知識的思路和過程,歸納提煉學習方法]
教學后記:
對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就教學效果上來看,我比較滿意。
一是創(chuàng)設了學生熟悉的“做紅領巾,幫學校計算要用多少布”這一情境,激起了學生想知道怎樣去求三角形面積的欲望,從而將“教”的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的目標。
二是有效地利用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經(jīng)驗,使學生很容易就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使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鋪墊,把三角形也轉化成平行四邊形來求它的面積呢。
三是在大量感知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再通過課件的演示使同學們更具體、清晰地弄清了將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后,它們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同時又滲透了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突破了教學難點。
四是通過分三個層次設計練習,第一層基本練習,使學生鞏固、理解并提高了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