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質數》教學反思
《找質數》一課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中的一課,在教學中,我跳出了教材對新思想的束縛,體現以“以人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操作、討論、歸納,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從中也體驗了解決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一、學生參與面廣,學習興趣濃。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為此,在教學中,我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如:讓學生利用學具去擺拼,用“2、3、4……11個小正方形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的方法去體驗質數與合數的不同之處,以操作代替教師講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學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課堂氣氛愉快熱烈,學生學得輕松、學得牢固,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在課堂上學生是“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最大限度地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使每個學生都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充分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除了給學生動手拼擺的機會,還讓學生結合因數給那些數字分類。盡管學生可能分類標準不一樣,但他們都能把只有兩個因數的分在一類,這樣教師就可以順勢而上告訴學生這一類數就叫質數,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什么叫做質數。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讓學生真正活起來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學本節課時,我在課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你還想研究質數、合數有關的哪些知識。既是給學生在課堂上一個探究的任務,也是給學生在課外留下一個拓展的空間。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做數學,學生會根據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屬于自己的數學空間,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每一個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