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質數》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倍數與因數”的第5節“找質數”。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2,3,5的倍數特征以及掌握了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后續學習公因數、約分、公倍數、通分奠定基礎。這節課的知識目標是結合具體活動,認識、理解質數與合數的意義,并能運用質數與合數的概念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或合數。
通過教材提供具體的操作材料,實現了學生活動式課堂的學習生活,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認識,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同時有利于教師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體,以合作學習為學習形式,改變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經歷、感受探索的過程。
首先讓學生感覺到有不同類的存在,分類的標準是因數的個數,在活動中感受因數個數不同,把數分為不同種類的數,是本節課的重點,引導學生找到因數個數的特征,并把因數個數作為分類的標準,是本課的難點。
【學生分析】
為了了解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到底掌握到什么程度,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我做了一個前測,調查問卷是這樣的:
下面的數學名詞,按你知道的程度畫符號。
結果顯示: 10人根本沒聽說過“質數”這個詞,15人聽說過,但不是很明白。其余16人認為自己已經知道質數是怎么回事了,9人認為自己非常理解。
所以在質數合數概念呈現之后,我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問題,給出1~20個數,讓學生重新認識這些數,并得出一些規律性的結論。這個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考時空,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關注有差異的學生去發現,實現自己的學習過程,得到不同的發展,并在辨析中,明確概念、加深理解。
【教學目標】
1.通過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引導學生感受因數個數是自然數分類的標準,理解和掌握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并能運用概念,判斷一個數是質數或合數。
2.通過操作活動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情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過了解質數研究的歷史和學生感受多個角度認識數,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教學資源】
1.教師
關于數學家探索歌德巴赫猜想的動畫課件、拼擺長方形的動畫課件。
2.學生:
小正方形卡片、學具袋、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學習欲望
教師給學生講一段故事:在二百多年前有一位德國的中學數學教師,他特別熱衷研究數學問題,有一次他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數學現象,提出了一個猜想(畫面1),但不知道對不對,就向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歐拉請教,不能發短信,更不能發伊妹兒,就寫信。數學大師冥思苦想后,在回信中寫道:說我確信你的論斷是對的,但我無法證明它(畫面2)。這個猜想轟動了整個數學界,數學家們躍躍欲試,但誰都沒證明出來。直到四十二年前,我們中國的一位數學家也進行了研究,他的成果一直保持著世界領先記錄,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但也沒有完整證明出來。再后來,在2000年,英美兩國曾懸賞100萬美元,獎勵能證明這個猜想的人,但至今未果。(畫面3)這個猜想太神奇了。想知道這個猜想嗎?學完這節課我們就能了解它了。
(二)拼長方形比賽,感知因數個數
1、師引領示范拼擺長方形,明確游戲要求
教師用4個小正方形拼成2種長方形,并向學生說明其中拼成的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