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與子》導學案
導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能讀寫“洛杉磯、混亂”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偉大的父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抓住父親的語言、動作、神態描寫體會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教學難點: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話,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導學過程:
一、入題解題。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指課題,生齊讀)——《地震中的父與子》。盯著課題,結合你對內容的初步了解,本課是重在記事呢?還是重在寫人?(人)主要寫的是一對父與子,文章通過一件事,寫兩個人。再讀課題。(可引導學生回顧寫人的文章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我們就重點抓住課文對人物的描寫,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閱讀寫人的文章的方法,知道怎樣通過具體事件來寫人。
二、出示學習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學會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外貌描寫體會父子的了不起,感受偉大的父愛。
面臨6.6級大地震這樣的災難,人類如同螞蟻般渺小,生命在彈指間灰飛煙滅。可就是在這樣的一場災難中,這對父子創造了如此神話般的奇跡,這是一對怎樣的父與子?
真是一對——(生:了不起的父與子)。(板:了不起。)
父與子的了不起體現在哪里呢?這是本節課我們重點討論的話題。
三、感受父親的了不起。
出示學習提示:讓我們再一次走近父親。細細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語句讀出了父親的了不起?畫出來,并在旁邊寫上你的體會。
學生讀書寫體會后匯報。
重點指導:挖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你有什么體會?(學生初談體會。)
1、緊扣重點,讀出形。
這里有兩句話,第一句重在寫父親的——動作;第二句寫的是父親的外貌。(板書:動作、外貌)
說說你從第一句讀懂了什么?(挖的時間長)
同樣表示挖掘的時間,作者在這里為什么不直接寫他挖了36小時?
練習設計:讀讀這兩句,比較哪一句表達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反復讀讀第二句,你會怎樣讀來凸現挖掘時間的漫長?[練習——指導(關注快慢輕重的變化)——齊讀]
父親的動作只有一個字——挖。作者卻通過突出時間的漫長,來表現父親挖的艱難。抓住這個“挖”字想開去,你還能讀懂什么?
提示:他帶工具了嗎?(沒)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礫)柔軟的手挖的是堅硬的瓦礫,對于父親來說,這是一項怎樣的任務?(任務艱巨)任務艱巨呀,再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這里的“挖”還可以換成什么詞?(掰、抱、揀)從這么多的動作,你體會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一個“挖”字飽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含,也突出了父親勞動的艱辛,這就是中國文字傳形、傳神、傳情的魅力所在,再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
“沒人再來阻擋他”,聯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攔過他?(其他家長、消防隊長、警察)為什么阻擋他?(沒希望、危險)怎么又沒人再來阻攔了呢?(失常了)在這些人看來,已經沒有希望了,又很危險,怎么能還在那里挖呢?他失常了,站在父親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嗎?他一心想的是救兒,說的是救兒子,做的也是救兒子,他沒有失常呀,讀——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