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青山處處埋忠骨 教案
指導學生朗讀,評議。
② “朝鮮戰場上我們有多少優秀兒女獻出了生命,他們的父母難道就不悲痛嗎?他們就不想再見一見兒子的遺容嗎?”
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收集的資料中許多志愿軍犧牲在了朝鮮土地上,進而換位思考毛主席作為一名偉大的領袖的想法: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于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領袖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
⑷ 當毛主席要在電報記錄稿上簽字時,他是什么心情?從哪里看出來的?
① “主席下意識地躊躇了一會兒。”
② “主席黯然的目光轉向窗外,右手指指寫字臺,示意秘書將電文稿放在上面。”
“黯然的目光”,這是經歷過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轉向窗外”、“指指寫字臺”、“示意”,這一連串的動作一方面表現他此時仍然沉浸在對愛子的無限思念中。而一簽字,就意味著毛澤東永遠也見不到自己的愛子了,岸英將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真是落筆千鈞啊!這一處細節描寫進一步表現出毛澤東是偉人,也是凡人。毛岸英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革命勝利而犧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決定時,心底又流露出對親人的無比眷戀。
⑸ 當毛主席在記錄稿上簽字時,他是什么心情?從哪里看出的?
① “第二天早上,秘書來到毛主席的臥室。毛主席已經出去了,放在枕頭上的電文稿寫著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② “電文稿下是被淚水打濕的枕巾。”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這錚錚的言語下,是毛主席那寬闊的胸懷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讀中想象,讀說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深化感悟、領悟寫法
師:毛主席把一生奉獻給了新中國,奉獻給了中國的勞苦大眾,此前,他的五位親人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已經相繼獻出了生命,此時,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摯愛的長子,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說一句話、不吃一口飯,他黯然神傷,他淚水漣漣,但他毅然地把兒子的尸骨留在了遠在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他的愛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懷如海似山!
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一次去體會毛主席他那凡人情感中的偉人風范吧!
1、學生有感情地讀文。
2、我們體會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那么,本課在體現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呢?
(引導學生通過舉例說明。)
⑴ 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如語言描寫: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里”。還如神態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的眷戀。”
⑵ 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