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案例及反思
評析:通過學生的思考,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對課文所蘊含的哲理有更深的理解,從學生的角度去感悟父親的心,孩子們不知道的,這個問題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及學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4、是啊,孩子們不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新疆的荒涼、環境的惡劣,也不知道父親的偉大,同學們想一想,父親為什么要帶他的孩子去邊疆呢?引導學生回答:扎根邊疆。
評析:這一問題設計,一是幫助學生理解父親的心愿。二是讓學生再次感悟這位父親的偉大與無私。
5、學生分小組朗讀13—16自然段,思考:
這位父親的心愿,能實現嗎?為什么?
在列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1)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再次朗讀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父親在沉思什么
三、小結
通過學習課文,我想同學們心中有不少的感慨,把你想說的話說給大家聽
四、根據板書,理解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
建設邊疆
扎根邊疆
表白
板書設計
外在 內在
高 堅強
大 不軟弱
挺 也不動搖
秀
環 境 惡劣
評析:板書設計簡單明了,讓學生對白楊的特點一目了然,全文緊緊圍繞白楊的特點進行描寫,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實上是在寫像白楊一樣的邊疆建設者,學生對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也就理解了。
【教學反思】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到內地接將要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在邊疆的火車上,向孩子們講戈壁灘上的白楊,以樹喻人,歌頌了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文章含蓄攜詠,耐人尋味,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結合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鼓勵學生自己自主學習,動手讓他們自己思考,同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對學生的回答,我沒有統一答案,只要他們能結合實際講出自己的見解,我都予以肯定,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讀中感悟和思考。例如: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學生又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說出自己的見解,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邊疆的環境惡劣,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父親為什么像白楊一樣堅守邊疆,有人說孩子們不知道父親帶他們去邊疆讀書的真正目的……我對他們的答案及時肯定,及時表揚了他們,學生的積極性也提高了。這樣,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有機地結合起來。
教學時,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質疑邊讀邊思。答案要有創新,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要經歷積極思維。例如:父親的愿望能實現嗎?為什么?有的學生說能,因為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右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有人說,能,因為孩子們已經了解了白楊的精神,會向白楊學習。有人說,能,因為他們有一位偉大無私的父親……學生各抒己見,答案也層出不窮,讓我感到特別的欣慰。在井井有條的教學程序,在老師的引導,學生的積極思考下,教學任務圓滿完成,通過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