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案例
師:回答真精彩,你想加個什么提示語來讀讀這句話?
生:我想加個“從容不迫”。(生讀。)
生:我感受到了諸葛亮是一個有膽有識的人,只有有膽識的人才會立下這樣的軍令狀,不給自己留半點退路。
師:體會得真好。但大家想想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給自己留退路?(生:不是。)對了,諸葛亮其實只是沒有讓別人看出他留了后路。現在你想加個什么提示語來讀讀這句話?
生:我想加個“十拿九穩”。(生讀。)
生:我想諸葛亮立這樣的軍令狀,是因為他對“草船借箭”的計劃考慮十分周密,很有把握了。
我想加個“胸有成竹”來讀。(生讀。)
教學時,我緊扣“軍令狀”這個關鍵詞,透過軍令狀,讓學生發現諸葛亮是一個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人。教學層層深入,如剝繭抽絲,學生對諸葛亮這句話的感悟水到渠成。諸葛亮的形象也在學生心中逐漸清晰起來。
三、欣賞性穿插,身臨其境品三國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融人課文,教師穿插一些與課文相關的音樂、圖片、視頻等欣賞性的教學資源,創設與課文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課文意境的理解。在學完了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之后,我是這樣展開教學的。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看到了一個有著險惡用心、妒賢忌能的周瑜和一個有勇有謀、有膽有識的諸葛亮,現在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斗智斗勇的場景。
教師播放《草船借箭》第二自然段中周瑜和諸葛亮對話的視頻片段(選自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第34集)。周瑜笑里藏刀的神態,步步緊逼的語調,諸葛亮總是輕搖鵝毛扇的閑庭信步,悠然自得。視頻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過程。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時而為周瑜的陰險而憤怒,時而為諸葛亮的膽識欽佩不已。他們從更加直觀的視頻中感受到了兩個人物的不同形象。此時,我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他們讀得更加有滋有味,如臨其境。
如果說視頻欣賞之前的教學讓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物形象在學生腦海里樹立、豐滿起來了,那么這段視頻的播放讓這兩個人物的形象在學生心里立體、鮮活起來了。穿插的視頻是教師教學的語言所不能代替的,它讓靜態的文字變成了動態的畫面,它吸引了學生,詮釋了課文,活躍了課堂。
在閱讀教學中,無論穿插一幅畫、一段文字,還是一首歌、一段視頻……只要是當前教學所需,學生所求,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拐一個彎,教師不去正面地講析而是不失時機地進行穿插,為學生和課文牽線搭橋,就可使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向縱深發展,讓學生與課文零距離。
注:原題目為“讓學生與課文零距離”,副標題為“以《草船借箭》為例”,此文題目為本網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