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自己受到各級領導和老師的幫助和指導,覺得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在此深表感謝。
上課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真研讀了教材、教參,在這雖是一篇較為短小的文章,內容也較淺顯易懂,只要抓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一文章的主旨,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復研讀教材的過程中,總覺得還少點什么。“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里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其實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我想只要我們的孩子認真讀書,都能理解這句話。生活中孩子們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這一點,我相信孩子們也能舉出實例。但僅僅能舉出實例,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還不夠,還要讓學生深深地體會到德國這個民族的這一種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人永遠不可能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是與別人一起構成這樣那樣的關系。要構建我們的和諧社會更應該時時處處做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由此,我確定了我的基本教學思路是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順序層層展開。
那么如何展開?在開始時我處理的不是很好。后來,經過領導的多次指導,我又重新確定了講課的思路。首先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句贊嘆,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通過朗讀去想象奇麗的景色,通過朗讀去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東西,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
事實上,當我講完這一課反思自己的得與失時,我覺得我的這一思路是正確的。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基本實現,總的教學脈絡清晰,一步步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從而理解本文所要表達的意思,而且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示與教育。
課堂上在引導學生想象描述花團錦簇的景象時,同學們發言都很精彩,這說明學生是在認真讀書了,這一點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另外在文本的研讀上,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不僅讀教材教參,還讀作者季羨林的作品,讀介紹季羨林的書,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走進作者的心,讓我明白了這篇文章并不僅僅是要學生了解德國的民族風情,還要學習外國的優秀文化,并從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是讓學生反復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所以,在感悟“民族奇特”,理解“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時,時間就顯得倉促了很多。
另外,在教學方法上,仔細回想一下,本身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如,在對學生的引導、評價語言上有諸多失當之處,不能很好地啟發、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理解;在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上,欠缺隨機應變的能力,缺乏調空課堂氣氛的能力……只有明白了自己的缺點,才有進步的可能,今后我會加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