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的開端》(第2課時)教學實錄
生:肩上沉重的擔子。
師:同學們,拿起課本,讓我們再一次艱難地來讀一讀這一句話。
(學生齊讀。教師板書:艱難)
師:從半夜動身到這時候日落西山,作者勞累了一整天,他最終換來的是什么?
生:饑餓和疲勞。
生:遍體鱗傷。
生:內心的失落。
師:作者勞累了一整天,最終換來的是遍體的傷痕卻一無所獲。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艱難,多么感人至深的勞動啊。面對著此情此景,面對著這一位無力、無助而又無奈的兒子,母親又做了些什么?
生:母親給我打來洗腳水。
師:你忽視了前面特別重要的幾個字。
生:母親含著眼淚,給我打來洗腳水。
師:母親是含著眼淚。請同學們在這幾個字下面打上δ。
(學生打δ)
師:咱們一起深情地來說一說。
(學生齊讀。)
師:同學們,這是一種怎樣的淚水?
生:這是一種辛酸的淚水。因為母親看著自己的孩子為了生活要去挑煤,感到很辛酸。
生:這是一種無奈的淚水。因為家里很窮,但母親又沒有辦法。
生:這是一種心疼的淚水。因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一頭栽倒在床上,她很心疼。
生:這是一種痛心的淚水。因為她的孩子遍體鱗傷卻一無所獲。
師:在當時這樣的社會里,僅僅是我母親在流淚嗎?
生:所有被資本家壓迫的工人們在流淚。
生:所有的窮人們在流淚。
生:孩子的母親們在流淚。
師: 是的,在當時這樣的社會里,像我母親一樣的母親們在流淚,孩子們在流淚,工人們在流淚,整個中國都在流淚。但是,12歲的小吳運鐸卻沒有流淚。同學們,他難道不該流淚嗎?
生:該。
(出示句子,配樂)
師:這些飽含著辛酸和血淚的文字在告訴我們,他應該流淚,他應該痛哭一場。但是,他沒有,他只是淡淡地說“媽媽,不要緊,我明天還去挑”。同學們,當你讀到這里的時候,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拿出紙和筆來,把你心里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寫話。)
師:想說的請舉手。
生:吳運鐸,好樣的。哪里跌倒,就應該在哪里爬起來。
生:啊,吳運鐸,你真是太堅強了。你這種堅強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教師板書:堅強)
生:吳運鐸,你真勇敢,你真堅強。你受人欺侮,但你沒有放棄,因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幾筐煤,挑起的還有全家人的重擔。
生:吳運鐸,你是一個堅強的人。你是一個不服輸的人。
師:同學們,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經過,這就是我們敬愛的吳運鐸爺爺苦難童年的開始。在他的肩頭,一頭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艱難的生活,另一頭挑起的則是堅強的品格和頑強的意志。(教師邊說邊完成板畫)同學們,讓我們再去讀讀眼前的這些文字,再去感受感受這些曾經觸動我們心靈的語言,再去感受感受那個苦難的年代,那種不屈的精神。
(學生自由朗讀交流時的幾句話,教師板書: 峰高無坦途,我當自奮力。)
師:童年時代的吳運鐸是可憐的,也是可敬的,是可嘆的,也是可愛的。多年以后,他寫下了這樣兩句詩,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學生齊讀詩句。)
師:這兩句無聲的語言,一直陪伴著他苦難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勵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們頑強不息,激勵我們奮勇向前。這節課咱們上到這里,最后,布置這樣兩個作業:(1)寫一句或幾句激勵自己的話,時刻謹記,時刻鞭策。(2)找一些與吳運鐸爺爺有關的圖文資料,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傳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