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研教材,成竹在胸,隨機應變 <<灰椋鳥>>教學反思
鉆研教材,成竹在胸,隨機應變 <<灰椋鳥>>教學反思
怎樣才算一堂好課?游彩云老師說:真正的好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只有教師深入透徹地鉆研教材,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媒體的運用等方面作了充分準備,全面思考教學中可能出現的變化并作出應對措施后,才能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才能把目光都集中到每個學生的身上,才能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淺出地感悟語言文字。
一開始可能受參考書和其他老師教案的影響,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時直奔重點,僅僅圍繞場面如何如何壯觀展開學習。反復揣摩作者的意圖,終于發現了一條情感變化的線索:作者由滿不在乎到迫不及待想去看;由耐心地等待到突然看見時的驚喜;由初見時的驚喜到后來的驚嘆、激動、興奮;再由興奮恢復平靜后由衷的感激,可以說作者是一位善良美麗、文筆優美、情感細膩豐富的女孩。假如不循這一線索,學生怎么可能自然地與作者產生共鳴,體會作者的愛鳥之情呢?所以,教學設計時,我將這些情感穿插在過渡語或小結語中。
老師與學生不同的地方在于比學生早學一步而已。要學生動情,老師首先得動情;要學生想象,老師先要有豐富的聯想;要學生激情朗讀,老師先要讀得有情;要學生咬文嚼字,老師先要咬文嚼字。所以,我在“整群整群地列隊飛行”、“不停地鳴叫”、“互相傾訴”、“翩翩起舞”、“似飛瀑”“如驚濤”……這些生動的詞眼上停留回味了很久。
課堂上,我把目光集中到每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表情的變化,傾聽他們發言的內容,了解他們體會的程度……然后,該激勵的激勵,該點撥的點撥,該調整的調整,該示范的示范。比如,四、五兩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是一樣的。如果說第四自然段的交流還受我“牽絆”的話,第五自然段就完全放開了學生的嘴。當他們談到鳥兒翩遍起舞、百鳥爭鳴后,應顯得激動不已。所以,此時,當學生提到“……,竟情不自禁歡呼起來。”時,我立刻調整原來的設計,讓學生說說此刻我會歡呼什么呢?
二、淡化分析,咬文嚼字,逐層感悟
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要學的不是“寫的什么”,而是“怎么寫的”。《灰椋鳥》這堂課,由復習導入,重點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教學中,環節不多,但環環相扣,逐層深入;分析不多,但圈點批注,感受頗深;文字不多,但熱情朗讀,聲聲入耳。我是這樣設計的:1.請同學聽錄音朗讀,初步感受場面的壯觀與作者的喜愛之情。2.自由讀課文,抓住作者看到的、聽到的和聯想的到,展開說說讓自己感受最深的詞或句。其中,“排空而至”、“列隊飛行”、“傾訴”、“翩翩起舞”、“百鳥爭鳴”等詞紛紛落入學生視線,感受談得很是生動:“它們像一支支很有紀律的部隊一般。”“先一小群一小群飛來的鳥兒就像前鋒部隊,它們一路打探敵情呢!”“只有親密的朋友、親人間才會傾述心里話,這里的鳥兒在作者眼中就和親人一樣,多么感人呀!”“我感覺到穿著金紅色裙子的少女正在跳舞,她們在比誰的舞姿更美。”“這么活潑可愛、配合默契的鳥兒有誰會不喜歡呢?”……正是有如此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課堂上的朗朗的讀書聲,可說是非常令人激動,特別叫人興奮。3.將話補充完整:我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水到渠成。有想與鳥兒同歡的,有為作者感到高興的,有欲翩然起舞的……4.體會作者對林場工人的感激之情,簡介作者事跡,在《一個真實的故事》那如泣如述的歌聲中,在“愛鳥護林”的宣言及簽名活動中結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