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研教材,成竹在胸,隨機應變 <<灰椋鳥>>教學反思
整堂課的教學,緊扣重點,以學生的想象感悟為主,教學生咬文嚼字,從而對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有了深刻的印象,更為重要的是身臨其境般地體會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作者那顆水晶般透明美麗的心靈。
三、投入激情,真誠微笑,融洽自如
課后,學生的日記中有這么一段話:當時,老師提了一個問題,我們一下子都沒反應過來,課堂氣氛突然間緊張起來。可我發現老師依然微笑著,笑得那么真誠,那么燦爛,終于有人舉手了,一個,兩個,……越來越多了。后來的課,大家上得都很輕松,仿佛忘記了背后的客人老師。
也許是對課文琢磨多了,也許是對自己的學生充滿了信心,這堂課上,我發覺自己從頭至尾都沒有一點兒緊張。除了需要皺眉的時候,我一直在笑。雖然我的笑容不美麗,但我知道,真誠的微笑讓我、讓我的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發揮了最佳的水平。
真誠的微笑,再加上激情的語言,更能打動學生的心扉,點燃學生精神的火焰。如在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后,總能及時小結或評點:“多么恰當而又生動的想象,你將來也一定能寫出像課文一樣動人的文章。”“這些鳥兒多美、多活潑、多惹人喜愛呀!愛鳥的同學請讀一讀這兩句話。”課末,我動情地說:“同學們,鳥兒們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聽著徐秀娟感人的事跡,此時此刻,你還想和大家說幾句嗎?”“多么愛鳥的孩子,請把你的名字寫在‘愛鳥護林’小隊名單上吧!”
輕松自在的課堂,對誰不都是一種美的享受嗎?
課末,一首《一個真實的故事》飄蕩在教室上空。我輕輕唱著,眼里漸漸盈滿淚花;孩子們看著感人的mtv畫面,忍不住跟著我哼了起來,他們的眼圈紅了……我循著作者的情感線索帶著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最后又跳出文本,幫助他們深刻體會作者對鳥、對大自然不平凡的愛,激勵學生的愛鳥意識、環保意識,對學生進行了生動的人文教育。
我想,要上一堂感染學生的課,老師吃透教材,讀文生情以及精心設計,創設情境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只有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能夠自己感悟到語言文字蘊含的情趣,才會真正被課文所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