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對于《神奇的克隆》這一文的教學,我一開始就思考著:假如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克隆知識的認識上,則會變成科學課;若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又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根據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正確理解克隆的“奇妙”之處,重在感悟文章的語言上。
課文以“奇妙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作結,那么,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呢?這是一個有著很大張馳力的問題,可以以此為統領,引導學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術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記》中孫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奇妙之二:柳樹的“插條”,馬鈴薯、仙人掌的“切塊”便能培育后代。奇妙之三:細菌等單細胞微生物“經過二十分鐘時間,就可以一分為二,再分為四個、八個……”。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狀態下的繁殖”,是克隆技術“淺層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紹的克隆技術對人類的造福,則是克隆技術被人類“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和蔬菜新品種,及優良的家畜,也不僅僅局限于在保護生態、醫學上的重要意義,第八節最后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當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克隆技術的奇妙后,要引導學生利用書籍進一步了解克隆技術,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專家”為題,讓學生去想象,這也是誘發學生對未來科學的展望和憧憬。
《神奇的克隆》
對于《神奇的克隆》這一文的教學,我一開始就思考著:假如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克隆知識的認識上,則會變成科學課;若放在說明文的學習上,又顯得索然無味,所以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根據課文內容以及學生學習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及難點為正確理解克隆的“奇妙”之處,重在感悟文章的語言上。教學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激起興趣,學習說明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介紹克隆是什么時的說明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義,而后以一句話:“作者在介紹什么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本段運用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從四個角度分別介紹克隆是什么,使克隆知識的介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資料,活學活用。不把語文課上成劃句號的課,已成為目前大家的一個共識。對此課而言,這個理念尤顯重要。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后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后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絡、書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寺〖夹g從它一問世起就成為了一個涉及到人倫關系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備受關注,也因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類。這也是“科學技術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集中體現。由此,在學生體味了克隆造福人類好處后,我從“真假孫悟空相吵”的畫面引出“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的一定是好處嗎?”的思考,進而以圍繞“克隆技術一定能造福人類嗎?”的辯題展開辯論,在辯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勇敢跳出文本,大膽地辯論,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