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4.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后,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后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后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這一環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發散了學生的思維,更訓練了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樂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神奇的克隆》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既向我們介紹了關于克隆的科學知識,也讓我們體會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能讓我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全面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現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統一。
這課教學教學過程比較流暢,其間我學生的互動并由此撞擊出的火花也很有意思,雖然回想仍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
“萬事開頭難”,上一堂課如果從一開始就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之后的進程也會輕松許多,而能做到這一點,首先得益于說明對象的特點。克隆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神秘又屬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可既然是事理性說明文,自然不乏抽象概念,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文字死板地介紹,再有趣的話題也會變得沉悶。針對學生很容易在較冗長的理論前產生厭倦的心理,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導入必須馬上抓住學生的眼球,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導入對象,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個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個“羅納爾多……”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樣學生對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進行運作、為何會有這么神奇的力量等問題產生濃厚的追問興趣。調起他們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說,即使再枯燥學生也會認真聽講。
一、充分利用反思維質疑,激發興趣。
作者在介紹什么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
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紛呈。生:這樣更突出了神奇……
生:這樣能把克隆介紹得更詳細……
生:這是一種多方面的介紹……
一個個小手在高舉,一種種思維在跳躍。面對孩子們興奮的小臉,我感到的成功的快樂。“學習本段的寫作方法”這個難點也迎刃而解。
二、用好資料,活學活用
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的熱情,讓他們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在介紹中,及時加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無窮,又怎會排斥反感?其后我讓學生再分類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就激發起學生極大的熱情。
三、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在思考中提出觀點,活躍思維,在辯論中明確觀點,
培養口頭表達能力。新課程標準提出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可以起引導作用,但絕不能替代學生的閱讀經驗。而只有營造出輕松、活躍、和諧的環境氣氛,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教師拋出問題,而后作為旁觀者,在必要時調動氣氛或適時的調整學生的語言表達并進行恰當的鼓勵,而學生能根據已學到的關于克隆的知識進行分析辨別,并能提出有說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