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克隆 教案(精選3篇)
神奇的克隆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認讀綠線格內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克隆”是什么以及克隆技術對人類的作用,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2、初步了解說明文的一些基本寫作特點。
教學準備:
1、教學課件。
2、有關克隆的資料。
3、課前預習:畫不懂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了解它們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請做上記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能夠認讀綠線格內的生字,初步理解生詞。
3、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知道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來介紹克隆的。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你們喜歡看哪些動畫片呀?(讓學生自由發言,然后引出《西游記》),你們喜歡《西游記》中哪些人物?(自由發言),你們喜歡孫悟空嗎?他有哪些本事?孫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變出了許多小孫悟空來。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這個神話引發了人類復制自身的幻想,孫悟空能復制自身的本領,就是現代科技領域研究的“克隆”(板書“克隆”)。
2、克隆技術到底是怎樣的技術?真的像神話中描繪的那么“神奇”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教師板書課題:神奇的克隆)
3、從課題看,“神奇”是什么意思呀?(非常奇妙)那么克隆技術到底奇妙在哪里?認真閱讀課文之后,我們應該能夠找到答案。
二、初學課文
1、 自由讀文,要求:
(1)讀準字音,看清字形;(2)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 檢查自讀:
(1)指名分段讀文,達到讀通讀順;
(2)指名板演“薯”、“率”,檢查對生字的識記(其他同學描紅生字,加強識記效果)。
(3)檢查,朗讀生詞: 馬鈴薯 嫁接 細菌 飼養 效率 誘人 雌性 瀕危 卓有成效
3、 默讀課文:要求:畫出不懂或有疑問的詞句,聯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書試著自己解決,如自己解決不了的做上記號。
4、 歸納匯總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聯系讀文、生活,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
三、理清層次,初探寫作順序。
1、讀課文,想想,課文圍繞“克隆”寫了哪幾方面內容?
克隆是什么、克隆羊“多利”的意義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
2、交流。
第一段(1-2)介紹了什么叫做克隆。指名說說什么叫做克隆。
第二段(3-5)分類介紹自然界的克隆現象。指名說說自然界中有哪些克隆現象。
第三段(6-9)神奇的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指名說說哪些
四、學習第1、2自然段。
1、自讀第1、2自然段,想想,什么叫克隆?
2、交流。
結合第2自然段的相關句子,體會無性繁殖與有性繁殖,并知道無性繁殖就是克隆。
(在這里相機介紹說明方法:下定義)
3、朗讀第1、2自然段。
五、指導書寫生字
1.獨立觀察并書寫1-2個字。
2.(投影)自我展示,自我評價。
3.鋼筆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
1、看拼音寫詞語
kè lóng fán zhí xiān tiān jià jiē hōng dòng
( ) ( ) ( ) ( ) ( )
jiā chù sì yǎng xiào lǜ zhuāng pèi yòu rén
( ) ( )( ) ( ) ( )
2、比一比再組詞。
誘( ) 例( ) 飼( ) 薯( )
透( ) 列( ) 伺( ) 暑( )
3、留心生活,觀察身邊的人或事物,如果你會克隆,你覺得你能做點什么?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嫁接、誘人、例如”等生詞。
3、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看拼音寫詞語,集體訂正。
2、什么叫克隆?
二、精讀課文:
過渡:本文原來的題目叫克隆之謎,但是編者卻更名為“神奇的克隆”。這節課咱們就來走進課文,看看這克隆如何神奇。自己讀課文3--9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哪兒感受到了克隆的神奇。(可以把你的想法簡要的寫在書上)
交流重點:
(一)第3、4自然段:
1、扣住中心句“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領”, 說說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植物的克隆?(滲透說明方法:舉例子)結合省略號再舉些例子。
植物:扦插 壓條 嫁接
(相機補充葡萄、桂花、桃樹等植物的克隆方式。)
b、低等生物:分裂 (補充視頻,感受細菌的分裂繁殖)看著不太舒服,但讀文字還好,誰來讀一讀。齊讀。
(二)第5自然段:
1、高等動物的克隆很神奇。
克隆多利的方法很復雜,但說白了,就是用一只羊身上的一個細胞培育成一只羊。小羊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體細胞克隆成功的動物。它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多莉的誕生標志著生物技術新時代來臨。繼多莉出現后,克隆,這個科學術語變得廣為人知。克隆豬、克隆猴、克隆牛……紛紛問世,似乎一夜之間,克隆時代已來到人們眼前。
(三)第6-8自然段:
1、克隆的神奇還表現在它能造福人類。
2、交流。
a、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 優良的家畜。
(補充微型蓮藕:取下一片小小的蓮藕藕尖,運用克隆技術,兩年內可培育出200支微型種藕,按傳統方式,每畝藕地用種量達200公斤,而采用克隆種藕,每畝僅需50公斤,易于運輸并且不帶病毒。)
b、挽救瀕危物種。(歐洲盤羊 野牛 熊貓)
c 、醫學上:植皮,制造人體“配件”——器官
除書上的,你還了解哪些?(小組討論交流搜集的資料)
3、教師引讀
(四)學習第九自然段:
師: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誘人”什么意思?
三、寫話練習:假如你會克隆,你想克隆什么?為什么?
四、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這是科學家們的巨大貢獻,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五、作業設計:
1、在括號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克隆 ( )的成就 造福( )
( )的研究 ( )的技術 提高( )
( )的前景 ( )的動物 利用( )
2、根據課文內容把四字詞語補充完整。
( )( )關頭 一( )一( ) 繁殖( )( )
一( )( )二 ( )( )成效 品( )優( )
瀕危( )( ) 免( )( )運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克隆也叫____,也就是不經過____直接繁衍后代。它是一項可以造福于______的科技成果。課文先寫__________,接著寫________,最后寫________________。
2)許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領:例如______;_____……
3)_____年,____國科學家成功地克隆出了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名字叫_________。
4、寫話練習。
如果你掌握了克隆技術,你想克隆什么來造福人類?為什么?
板書設計:
8 神奇的克隆
植物 下定義
低等生物 舉例
高等生物 分類
神奇 造福人類
教學反思:
神奇的克隆 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通過預習基本掌握本課生字,理解課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能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克隆技術;
3、體會并學習“打比方”、“下定義”的說明方法。
課前預習要求:
1、自讀課文多遍,力爭正確熟練。
2、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理解文中不理解的字詞。
3、劃出文中一句定義“克隆”的話,搜集有關“克隆”技術的資料。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建議2分鐘)
1、同學們都看過《西游記》吧,喜歡孫悟空嗎?他有哪些本事?孫悟空可真神了,一根毫毛就變出了許多小孫悟空來。這是多么神奇有趣啊!這個神話引發了人類復制自身的幻想,孫悟空能復制自身的本領,就是現代科技領域研究的“克隆”(板書“克隆”)。
2、克隆技術到底是怎樣的技術?真的像神話中描繪的那么“神奇”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教師板書課題:神奇的克隆
二、檢查生字詞自學 (建議5分鐘)
1、聽寫生字新詞:
例如 馬鈴薯 嫁接 細菌 飼養 效率 誘人
2.同座互批
3.集體反饋
4.重點糾正指導:薯 率
5.完成《補充習題》第一題:選擇正確的字。
6.齊讀生詞,師生共同理解“嫁接”和文中的“壓條”。(板書簡筆畫示意圖)
三、檢查課文朗讀 (建議8分鐘)
1.同桌選擇最難讀的兩個自然段檢查讀書情況
2.集體反饋。
3.推選4名男女生“看誰讀得順”朗讀比賽。
4.完成《補充習題》第二題:選詞填空
四、理清文章脈絡 (建議5分鐘)
1.默讀全文,看看課文圍繞克隆向我們介紹了哪些方面的問題?
2.根據問題,歸并分段:
一(第1-2自然段)什么是克隆?
二(第3-5自然段)哪些生物可以自己克隆呢?
三(第5自然段)高等動物可不可以克隆呢?
四(第6-9自然段)人類為什么要研究克隆呢?
五、學習“克隆”的定義 (1-6建議10分鐘)
1.說了半天“克隆”,大家究竟有沒有搞清什么是克隆?文中有一句話給克隆下了定義——指名讀。
2.出示:如果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無性繁殖,也叫克隆。
3.這句話對于我們大人來說,很簡單。可對于你們來說,因為生理知識不夠,所以很難懂。因此書上給我們打了個比方——就在這一節,找一找。(換句話說,每只動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
4.結合這個比方,來理解克隆的定義就簡單多了——換句話說,如果不經過爸爸媽媽的細胞結合,就能繁衍后代,就叫克隆。
5.反過來說,什么是“有性繁殖”呢?
填空:如果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有性繁殖,就不叫克隆。
6.“如果……就……”這樣的概念說法,在數學上經常用。你們能給老師舉幾個例子嗎?
(生舉例數學上的定義。)
師:這就叫——下定義(板書),它是說明文常用的一種方法。
7.仿寫:練習用下定義的方法解釋下列詞語。 (7-9建議8分鐘)
陣雨 常青樹 滴水穿石的精神
(學生選擇一個詞語,仿照文中句式下定義。)
如果 ,就叫 。
8.指名朗讀反饋。
9.回到文中,引讀:什么叫克隆——如果不經過 ,就叫 ,也稱 。
六、預習作業 (建議2分鐘)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這篇課文,不但能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文中生字新詞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而且還能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初步感知克隆技術。其實,古代勞動人民就已經能利用一些植物的先天克隆本領來擴大他們的種植面,如古人在詩中寫道:“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無心插入柳條,它能長成一個新生命。那么,文中除了寫到柳樹的例子,還例舉了哪些事例呢?為什么要舉這些例子呢?這作為今天課后的預習作業。明天我們上課一起交流探討
神奇的克隆 教案 篇3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神奇的克隆》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神奇的克隆》教案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培養學生求真的科學精神以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了解本文運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三、教學對象及課時
初中二年級、一課時
四、教學手段
實物投影、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教師歸納講解
五、教學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學步驟
(一)課文導入
以“你知道有哪些瀕臨或已絕種的動物”為話題切入課文。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如不是人類不注意保護環境,保護動物則不會出現這些情況,那么問題既然出現,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挽救它呢?除了自身需要注意保護環境外,還能做的是什么呢?引出本文課題——《奇妙的克隆》。
(二)教師簡單介紹什么是克隆,學生閱讀課文,借助字典掃清閱讀障礙。
(三)轉入正文的學習,通過以下問題的解決,達到教學目的。(此處用實物投影展出問題)
形式: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從文中找出答案,然后自由發言,教師加以歸納總結)
問題一: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用?
答案: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楚。
問題二:“克隆”是什么?其突出特點是什么?用了社么說明方法來說明?
答案:1、文中“凡此種種,就是無性繁殖”,作詮釋,舉例子
2、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問題三: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答案: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由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
問題四:“多利”羊的誕生有什么重大意義和影響?
答案:“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發展和重大突破。
問題五:文章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有什么關系?
答案:第二部分為第三部分寫克隆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下文的鋪墊。
問題六: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何種益處與弊端?
答案:益處:1.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適當地提出環保問題)
3.克隆對于治療人類疾病以及延長人類壽命具有重要意義。
弊端:作者并無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而是在結尾處提出關于“克隆”所牽涉的倫理問題。
(四)教師總結
克隆技術確實非常奇妙,它可以為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不過,我們看待事物都要有一分為二的觀點,正如前面所說,克隆技術既給人類帶來益處,也會帶來不少弊端。因此人類在善用這項技術的同時,關鍵還是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同生存的環境,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五)板書設計
(六)作業
回家仔細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有條理地介紹它的特征。
《神奇的克隆》反思1最近,我教學了《神奇的克隆》一課,我個人認為,這堂閱讀課教學設計既實又活,且有很大的新意,實踐得也較流暢到位,充分體現了這次課改的核心和精神實質,就是轉變教育觀點,改進教學方法,改善學習方式,把接受式的學習和發現式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開始上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一切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花園里百花盛開,引得美麗的蝴蝶翩翩起舞,它們穿梭于色彩斑斕的花兒之間傳播花粉,掀開了大自然中神奇的一頁,誰知道花粉的傳播是怎樣的?然后由植物的有性繁殖簡單提到動物的有性繁殖并將話題一轉,引導到今天的新知: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種新的繁殖方式:克隆。
在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后,我開始引導學生思考課前提出的問題: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請大家默讀一、二自然段,畫出能解釋這個問題的語句。
片刻,有學生開始舉手了。幾位學生都說到了這樣兩句話,“孫悟空緊急關頭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氣,毫毛立刻變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樣的孫悟空。這就是克隆。”“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
這兩句話都是在說明什么是克隆。顯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則是科學定語,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說明文,不僅要知道文章寫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寫的,也就是說明方法的問題。于是,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對這兩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進行再辨析。“請大家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句話哪一句話更能說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
結果,學生一致認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則更為準確一點。通過比較,學生也明白了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明方法。
原來上課,我總是怕學生聽不懂或者不會說,常常事事包辦,課堂中以自我為中心,表面看來,我該教給學生的都教給學生了,至于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什么?并不過分地去關注。本節課,我一改過去的常規教學模式,主要用互動的形式組織了教學活動,效果出奇的好。因此,我覺得,我們要充分相信我們的學生,相信學生就是相信我們自己。
《神奇的克隆》反思2初讀第七課《神奇的克隆》,說實話自己對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開始在網上不斷搜索有關克隆的資料,惡補這方面的知識。再和年級組的老師交流一番后,頓時清晰了許多。在學生這方面,我布置他們在預習的同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教學參考書,鼓勵他們可以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請教什么是壓條什么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領。
在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課堂。雖然這是一篇我布怎么擅長執教的課文,但是走上講臺的我依然自信,因為有了先前的準備工作我的底氣足了!孩子們也不曾因為這是一篇科普類的說明文而感到乏味,他們依然高舉著激動的小手爭先恐后地與我交流。我想這樣的情景不就是我們教師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嗎?
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人類來說,克隆是有利還是有弊?學生們分成兩派,各抒己見,爭得面紅耳赤,最后全班同學達成一致意見:克隆技術對于人類來說,有很大的作用,會造福人類,但無限制地克隆動物或人,也會給地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這堂課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