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案
教材簡析:《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講了漢代史官司馬遷在遭到酷刑后,忍辱負重,耗時13年寫成輝煌巨著——《史記》的事。課文故事性強,學生喜歡閱讀,是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但是,課文涉及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生活實際太過遙遠,學生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困難。
教學目標: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3. 在理解、品位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悟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4. 通過本課的學習能關注《史記》,選擇其中的一兩個小故事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上學期我們認識了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他完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國榷》,從談遷的身上我們還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能驅散絕望之云。”在《國榷》之前還有一部更偉大的歷史巨著,板書《史記》,讓學生談了解,板書司馬遷,簡單介紹。
2.讀全文,找一找,課文中介紹《史記》的句子。出示“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是他用生命寫成的。”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你知道發憤的意思嗎?(痛下決心,積極努力)
再讀句子你,猜猜課文會寫些什么?(為什么要發憤?為什么是用生命寫成的?怎么能完成這么偉大的作品?)今天,我們就回到兩千多年前,去目睹去感受――讀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課文內容
1. 自由讀
2. 指名讀,正音
3. 課文中寫的和你猜的一樣嗎?多種形式來讀課文。
(1)為什么要寫?分別讀一、二小節,歸納小節意。
你覺得哪句話最能概括這一節的意思?
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努力讀書,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
司馬遷牢記父親的囑托,每天忙著研讀歷史文獻,整理資料。
(2)怎樣發憤寫的?第三小節。
要來概括這小節的內容,你關注到了哪些關鍵的句子?
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 《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
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想到這里,他盡力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一行行工整的隸書。
你能整合這三句話說說這小節寫了什么嗎?提煉忍辱負重。
一場飛來橫禍讓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到了死,但是為了完成《史記》,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
三、學習課文的一二小節
一部輝煌巨著的誕生要靠一輩子的準備,要用一生的時間去完成,就在很小的時候,寫史記的這顆種子就在司馬遷的心田里播下了,讀讀課文第一節,你認為有哪些原因讓日后的司馬遷能著成《史記》?
1. 黃河流域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這里流傳著許多英雄的故事,他是聽著英雄的故事長大的,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司馬遷的血液里注定奔流著黃河不屈的精神。會聽到哪些英雄的故事?堯舜禹的故事,(復習朝代歌,了解有名的人物)每每聽到這些故事,司馬遷會有怎樣的想法?要像他們一樣成為一個英雄,要把這些故事記下來,傳給后人。
2. 受父親的影響。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從小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十歲起誦讀「古文」,后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