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司馬遷受辱后悲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終忍辱負重、戰勝自我、發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重點: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牢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教學難點:領悟司馬遷受宮刑后悲憤交加的心情。
教具準備:課件及文字資料
一、揭題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過渡:上一節課,同學們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問題,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又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著重探討這些問題。
二、探究第一個問題
過渡:司馬遷為什么要發憤寫《史記》?
1、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1-3自然段,想一想都有哪些原因?把有關的句子劃下來。在讀懂的基礎上,試著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原因,寫在課文旁邊。
2、全班交流。(交流的時候要注意了,先讀一讀你劃的句子,再結合關鍵的詞語談談你的理解。)(隨機交流。)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從小看著波濤滾滾的黃河從龍門下呼嘯而去,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
①黃河的熏陶: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跨越黃河的龍門,是一座名山。據說每年都有幾萬條魚向上游,跳過去便化為龍。這富有傳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馬遷世代居住的地方。是啊,北望龍門,東望黃河,小小的司馬遷禁不住浮想聯翩,他也要化為龍。
②歷史故事的感染:因為司馬遷從小聽著英雄故事長大,他也要成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事業,所以他要發憤寫作。
到底哪些古代英雄的故事對他以后寫《史記》產生了深淵的影響?
周文王被關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的路上被困,后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居然寫了《國語》;孫臏被剜(wān)掉膝蓋骨,竟寫了《兵法》……所以他要發憤寫作。
△ “父親司馬談……受父親的影響……歷史資料。”
③父親的影響:父親立志……
因為司馬遷受父親的影響,喜歡歷史,也有編寫史書的志向,并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
引讀,補充: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的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他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山東曲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鄉親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
如果輕易放棄,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那是多么可惜呀——所以他要發憤寫作。
△ “司馬談臨終之時,……史書哇!”
因為他要完成父親的遺愿,完成父親臨終時的囑托。
司馬談編《史記》是為他自己嗎?你能讀出司馬談臨終深情的殷殷囑托嗎?請來試一試。
司馬遷看到了父親作為一名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他也知道父親將自己畢生未竟的事業寄托在自己的身上。虎父無犬子,所以他要發憤寫《史記》。
引讀
△“他想: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
因為他不想死得比鴻毛還輕,他想死得比泰山還要重,死得有價值,所以他要發憤寫《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