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在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
4.激發閱讀《史記》的興趣,并能搜集其中一兩個故事,在同學之間交流。
重點、難點:
1.司馬遷是怎樣寫出《史記》的,是重點。
2.為什么司馬遷寫《史記》可稱為“發憤”,是難點。
設計理念:
1.理清平實語言的先后順序,進行思維訓練,為復述打基礎。
2.深切體會司馬遷遭受到的奇恥大辱,體會司馬遷郁結在胸中的“憤懣”不平之氣,在這種情況下的努力寫作,就叫做“發憤著書”。
設計思路:
分四個層面進行教學:第一個層面讀懂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能簡要地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個層面體會司馬遷遭受的奇恥大辱。理解他在這種情況下,不忘父親囑托,忍辱負重地寫作,就叫“發憤”寫《史記》;第三個層面,抓住“前無古人”、“生命”這兩個詞,結合課文體會司馬遷及《史記》中所體現的一種人本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可能帶來的生命危險;第四個層面,在以上三個來回的基礎上復述課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解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司馬遷是個什么人?請大家各自讀課文后回答。
學生回答后出示簡介: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
二、初讀課文,讀懂每段,概括主要內容
(一)各自讀。
(二)討論每段的內容。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什么?
學生討論后出示:熱愛歷史,積累史料。
2.指名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平生”(一生、終生),思考:這段主要寫什么?
學生討論后出示:受父囑托,整理史料。
3.指名讀第三自然段,正音:“橫禍”中的“橫”讀hèng。
師:.這里為什么用“橫禍”而不用“災禍”?
(“橫禍”指意外的禍患;“災禍”指禍害,沒有強調他的意外性。)
師:從哪里看出是“意外”的禍患?
(從“正當他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飛來”、“突然”看出是“意外”的。)
“鴻毛”指的是鴻雁的毛。鳥的羽毛當然很輕。討論:這段主要寫什么?
學生討論后出示:橫禍受刑,忍辱寫史。
4.指名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段主要寫什么?
學生討論后出示:耗盡心血,完成《史記》。
(三)討論: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
(寫司馬遷寫作《史記》的經過。首先,他熱愛歷史,掌握大量的歷史資料;其次他受父囑托,每天整理史料:接著寫他在橫禍受刑后,忍辱寫史;最后寫他耗盡心血,完成《史記》。)
三、學習本課生字
獄 酷 刑 泰 恥 攤 隸 耗
注意:“刑”讀后鼻音;“酷刑”中的“酷”為“殘酷”;“泰山”,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東)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價值的事物;“隸”為漢字形體的一種,(我們現在這幾個生字就是隸體的字,叫“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