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
四、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讀這一段。思考:司馬遷為什么能夠“熱愛歷史,積累史料”?
(第一,“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也就是今天陜西韓城的南部),講他對歷史的喜愛源于母親河的熏陶。第二,“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動”,源于歷史人物故事的感染。第三,“受父親的影響”,使他“大大充實了自己的歷史知識”(司馬遷10歲時開始學習古文書傳)。第四,“四處游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20歲,司馬遷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一帶,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2. 此處為什么用“游歷”而不用“游覽”?
生:“游歷”指到遠地游覽,強調的是一種經歷,是“行”;“游覽”強調的是看。
師:結合句子,看看司馬遷在“游歷”過程中做了什么?(“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看出司馬遷在“游歷”的過程中不僅僅有“看”,還有詢問與探聽、考察與采集,從朋友的口中了解此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此處強調的是一種經歷,所以用“游歷”。)
3. 出示第一段文字,指名一名學生邊讀邊給這段文字加標點。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還四處游歷,廣交朋友,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此設計意在進行一種思維訓練、為學生復述課文作準備。)
4. 齊讀這一段。
第二課時
一、深讀課文,讀懂“發憤”,體會人物精神
師:同學們,上一堂課我們通讀了課文,學習了課文的第一段。通過學習第一段,我們知道,司馬遷出生在黃河岸邊的龍門,他的父親是一位史官,他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這些使得司馬遷具備了成為一名普通史官的條件。但后來司馬遷卻成為“偉大的史學家”?(課件示“偉大的史學家”且讓“偉大”成為紅色)他“偉大”在哪里呢?這就是我們這堂課要學習的內容。(齊讀課題)“司馬遷發憤寫《史記》”。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快速地瀏覽課文,看看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原因是什么?(用筆在“發憤”詞下加著重號)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相機出示:
1.想為“古代英雄”寫一部史書。
2.父親臨終囑托。(我們祖先很強調“孝”。完成父親的這一遺愿,不辱沒祖先,這是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一個重要原因。)
3.李陵之禍受刑。(人生受到重大的打擊。)
(同學們一般只會答出一二兩點。這時,我的引導是:如果僅此兩點原因,那么題目中的“發憤”完全就可以寫成這個“發奮”。然后引導學生去看課文第三自然段的一二句話,點出這位將軍是“李陵”,再出示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