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教學設(shè)計
漢武帝聽后龍顏大怒,認為司馬遷犯了“誣上”罪,對司馬遷處以宮刑,也就是腐刑。這是受辱到極點的一種非死刑,這種刑罰就是閹割掉一個男子的生殖器官。在漢代,有些人寧愿接受死刑,也不愿接受宮刑。司馬遷就因為說了這么一句話,而遭受到這樣奇恥大辱的宮刑。聽到這里,你有什么話說?
生:漢武帝殘暴。
師:是的,司馬遷很冤。在這樣的打擊面前,司馬遷最初的表現(xiàn)是怎樣的?
生:“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示這個分句)
師:一個字:死。他“悲”什么?(為自己遭受到的奇恥大辱而悲傷、痛苦)他“憤”什么?(對漢武帝專制、殘暴的憤恨、憤怒。)
師:這里為什么用“殘生”而不用“一生”?
(“一生”指從生到死的全部時間。“殘生”指人的晚年,這里指受宮刑后剩余的時間。司馬遷遭受酷刑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七歲,所以只能說“殘生”。)
(另外,還指身體殘缺、心靈重創(chuàng)后的生命)
幾年以后,司馬遷在談到這次宮刑給自己帶來的恥辱與痛苦時,曾經(jīng)說——(出示以下語句,老師先讀句子語段后說語義。)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xiāng)黨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沾衣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師:“我因為(對皇帝)說話(不謹慎)遭到這樁禍事,深深地被鄰里同鄉(xiāng)所恥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還有什么顏面再為父母掃墓呢?即使再過一百代,也只是恥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極為痛苦,在家時總是恍恍惚惚,好象丟失了什么,出外時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這樁奇恥大辱,沒有一次不是汗流浹背,將衣服濕透。”通過這段自述看出“李陵之禍受刑”給司馬遷的打擊是巨大的,所以他最初想到了死。
師:但后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他又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呢?
師:誰來讀讀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指名一生讀)(讀后出示有關(guān)內(nèi)容)
師:“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這句話什么意思?
生: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的比泰山還有意義有價值,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有的人死的微不足道,毫無價值,比鴻毛還輕。(師補)
師:“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這里的“這樣”指怎樣?
生:遭受極辱而未完成《史記》
師:現(xiàn)在既遭受了極辱又未完成《史記》,死了毫無價值,微不足道。這個時候,司馬遷想到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命屬于我們每個人只有一次,一定要讓它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連用兩個“一定”,連用兩個嘆號,語氣強烈,決心之大。誰來讀出那種矛盾后的決心。
(指名讀——齊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