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
3.為什么說是用“生命”寫成的?
4.學生自由發言:
“用了整整13年時間”;“耗盡了畢生的心血”……
師(補充):為什么“用了整整13年時間”寫卻說是“耗盡了畢生的心血”?矛盾嗎?
(生:不矛盾,寫用了13年,但準備卻是一生的。)
師(看著板書講述):司馬遷10歲開始讀史書;20歲開始四處游歷,積累史料;接受父親臨終囑托后,勤奮努力地寫《史記》;遭受宮刑后,仍然忍辱負重地寫《史記》。同時,接受宮刑以后,司馬遷被迫從一個被人們看不起的社會最底層的那個社會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歷史,融進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另外,《史記》不虛美不隱惡,有不平之氣,有批評之語。如寫大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寫他招攬賢才、終成大業的同時,也寫出他心胸狹隘,殺戮功臣,語言粗俗等。這些都可能給他帶來的生命危險。
相機出示: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87年。他為《史記》而生,為《史記》而死。他的死重于泰山。(讓“他的死重于泰山”變為紅色)
三、得出結論,感受“偉大”。
師:所以說——(示:司馬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生齊讀)
師:司馬遷的偉大在于他寫出了《史記》,在于他坎坷經歷中所表現出來的胸懷大志、矢志不渝、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等精神。
四、尋根溯源,找出內因,受到精神熏陶。
師:司馬遷對生命與事業的崇高信念,不僅來自完成父親的遺愿,還有古之圣賢的榜樣激勵。看看第一自然段,“聽著父老鄉親們講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動”,你們知道這里的“古代英雄“指哪些人?(出示以下語段,范讀)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師:這里的“發憤”是抒發憤懣。
師: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都是司馬遷心中的英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有一些人歷經磨難仍奮發有為,遭受打擊仍追求理想,忍辱負重地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無愧為民族的脊梁。司馬遷就是他們中杰出的一員。今天,讀著寫他的文章,就想起他這個人,想起他的坎坷經歷,想起他的忍辱負重,更想起他的風骨與人格。請跟著音樂默讀課文。(配樂出示:“讀此文而思其人——倜儻非常之人”及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