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
寫雙方交戰的場面,雙線進行,很清晰。于是,我和學生配合朗讀了第七自然段,學生恍然大悟,現在更清晰地知道了寫打乒乓啊,打籃球等雙方活動的,就要這樣“一來一往”雙線進行,要邁開左右腳,才走得穩。
寫觀眾的反映,烘托場面的氣氛。課文寫眾人“哈哈大笑”,是告訴我們,林沖和洪教頭之間本來沒有什么深仇大恨,是柴進加劇了場上的“矛盾”,洪教頭既想贏“銀子”又想贏“面子”,所以場上的打斗達到了高潮,氣氛緊張,但眾人這一笑,氣氛緩和了,洪教頭丟了面子,走開了,打斗就此結束。
寫打斗時用了很多動詞,很準。于是,組織孩子們從第四自然段找到第七自然段之間找動詞,結果找到了二三十個,對“掂量”“耍”“提”“打”(“提起棒來就要打”)“橫”“掃”等作了品味,發現作者用詞很精確,突顯了人物性格特點。
寫“月光”,推動事情的發展。故事開始寫“一天午后”而打斗時,“月亮已經上來,照得廳堂外面如同白晝”。告訴我們故事在不斷發展,正因為“如同白晝”才能看得清,才能打斗啊!“在月光下一來一往”,也暗示著事情在發展,故事發生的環境往往為事情的發生發展起個鋪墊作用。
當時的課堂上,學生發現了七八條“好”,如寫打斗場面還寫了人物的心理,使故事達到高潮,更能看出洪教頭迫切取勝,自高自大。
對這些發現,既引導他們品味內容,走進人物的精神世界,又聯系實際談談寫得好在哪里,學生不亦樂乎,一節課很快就過去了。最后,我又給學生播放了電視劇《水滸傳》里“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情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用詞方面的精確。說實話,自己對《水滸傳》的了解并不深刻,更不全面,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基礎和學生的基礎作了另一種嘗試——從學習寫作的角度來學名著,讓學生感受到發現的樂趣。
《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反思
這篇文章主線清晰,文章的教學重點比較好把握,整篇文章通過對林沖和洪教頭的動作、語言以及心理的描寫突現了兩個人個性鮮明的形象。在課堂上,我以“林沖和洪教頭各是什么樣的性格”作為主線組織學生朗讀課文,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品味語言,感悟文字蘊含的情感。總體來說,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林沖和洪教頭的主要性格特征,初步了解在描寫人物時的對比手法。他們也在潛移默化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對重點語句的品讀上比較到位,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節課上也暴露我的一些問題。
一、我備課不夠仔細。
備課時我把重點放在對文章的解讀上,查閱了有關資料,對林沖和洪教頭、尤其是林沖的性格把握較準。我反復朗讀課文,仔細研究課文內容,推敲文中林沖和洪教頭的語言、動作,反復揣摩語句的含義。備課時我參考了著名教師于永正老師的教學設計,并且獲益匪淺。設計時我也把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作為教學的重點,整個教學環節緊湊,關注三維目標的滲透。但是我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他們的活動的設想不夠。所以當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我的設想出入較大時,我有些手忙腳亂。雖然一直知道一名老師備課時必須要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過程,但是常常備的是教材和教學過程,而學習的主體——學生備的不夠。這給我一個提醒:備課時學生的學習需要一定要用心去備。學生會出現哪些情況,他們會從哪些方面解決遇到的問題,如果他們的理解出現偏差老師該如何引導等,這是我在以后備課的時候需要加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