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以上是我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之后的一點思考。當然,生源的不熟悉,靈活運用教學機智還是我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兩次撰寫《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和堅定不移的信念。
2010年10月21日上午第一節課,我在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五年級(4)班上了這課《厄運打不垮的信念》。由于上課之前,我對該班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知道該班學生預習能力強,信息搜集能力高,而且個個能言善辯,敢于批判別人的觀點,勇于闡述自己的看法。因此我打算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學完這篇課文。
課上,我先從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入手,再次了解學生的學情。然后抓住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書稿被偷對談遷而言是厄運?”直入課文學習。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最后一名話“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我通過師生談話交流的形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把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他們知道了這部《國榷》是談遷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生命鑄就而成的,是談遷奮斗一生的最好回報。所以“小偷這一偷,偷走的是談遷半輩子的心血,偷走的是談遷的心肝寶貝,偷走的是談遷的精神支柱……”學生的發言逐步走進談遷內心,感受他遭受的厄運。接著第二個問題出現了“此時此刻談遷的心里想些什么?”主要通過學生的讀,讀出談遷的心情,讀出談遷的悲痛。這時我語峰一轉“可是厄運打不垮談遷。”出示三個句子:“經過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書的初稿。”
“又經過了幾年的奮斗,一部新的《國榷》誕生了。”
“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內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實、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
引導學生自己默讀發現問題。學生讀后很快大多數學生舉手質疑“為什么前面寫談遷寫成《國榷》用了20多年,而現在又說只用了‘4年’‘又經過幾年’呢?”我馬上肯定他們的問題提得好,組織同伴討論解決。通過學生思、辯,他們明白了是談遷堅定的信念讓他在這樣短的時間里完成了新《國榷》的撰寫。最后,我讓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話“年近60歲的談遷重寫《國榷》付出的艱辛嗎?”用“有一次,……”的形式講述故事。
亮點:課后,指導老師吳靜表揚了我做得不錯的幾個地方:第一、教學中的三個主要問題提得好,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第二、教師的語言富有感染力,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表現欲;第三、語言訓練點抓得好,通過想象說話,帶著學生走進談遷的內心世界。如“小偷這一偷,偷走了不僅是一本份書稿,偷走的還是……”,“為了這部《國榷》,談遷不能享受平常人擁有的快樂,談遷可能失去哪些快樂?”,利用“有一次,他……”仿說故事等。第四、寫法適當滲透。學習第一自然段“有一次,他……”時,我提示這是寫作中的一個方法,然后在課中用此形式訓練學生說話;學完課文后,我提醒學生這篇文章的寫法(講完故事后發表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