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不足:第一、對檢查預習這一環節的時間掌握不夠好,有點拖拉;第二、給全體學生讀課文的時間少;第三、對于學生不如意的回答沒有做出示范性的指導;第四、沒有適時指導學生要發表不同的看法而避免重復發言。
一節課,40分鐘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有好有壞,但我還是很高興:我能在南京上一節語文課,是多榮幸;我能親耳聆聽南京名師(我的指導老師吳靜)的指導和點評,幸運之至。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
在這次教學中,我覺得比較得意的有兩點:
一、讓咱們來算一算。
文中寫道“談遷為了抄一點史料,竟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這一部分我是這樣處理的:和學生們一起來進行數字換算。
1里=500米一百多里=50多公里=50000米
為了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更準確的長度概念,就又接著來算,就是要圍繞著咱們四百米的跑道跑上125圏。當我們算到這個數字時,學生們吃驚了,有的說:“我們跑2圈就累了,走上這125圈不把我累趴下才怪呢?”
我接著追問:“談遷圍著400米的跑道走125圈,走這50000米是為了什么呀?”
生:“去抄一點史料!”這時,我又聽到褚亞杰在下面小聲說:“這才是去的路程呀!”
我趕緊接下去說:“是呀,當他抄完這一點史料后,還要再走50000米,這一來一回就是100000米呀,談遷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了?他那么辛苦干什么呀。如果你是談遷,你覺得自己這樣做到底值還是不值?”
此時學生們就比較容易感受到了談遷意志的堅定。
二、讓我來表演。
“很多人以為他再也站不起來了,但厄運并沒有打垮談遷,他很快從痛苦中掙脫中出來,又回到了書桌旁。”
對于掙脫這個詞的理解我是采用這樣的方式的:
開始讓學生用換詞的方式來理解談遷堅強的意志,學生們找到了“從厄運中逃了出來”“從厄運中站了起來”“從厄運中擺脫出來”。然后讓學生談自己的體會時,沒有一個學生舉手。
然后我又通過做動作來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掙脫比較的恰當。“我現在就是‘厄運’,誰來做談遷?”黃亮舉起了手,他出來之后,我用手臂緊緊地抱住了他,這個孩子在我的手臂中扭了幾下,沒有從我的懷里出來,這時,坐在旁邊的張帥伸出了手,想要把黃亮拉出去,但是仍然沒有把他給救出來。
“這是談遷嗎?”大家都一致認為這不是談遷的舉動。然后我又請了常旭東當談遷。我也同樣是站在他的身后,把他緊緊抱在了懷里。常旭東先是和黃亮一樣輕輕地往外走,可是沒有用,我用的力更大了;他又低下身子,想從我的手臂下面溜走,沒想到我也往下彎了彎腰,依然不讓他離開;他看到這樣的方法不行后,用的力氣更大了,然后我也用更大的氣力想阻止他,可是他從我手臂中掙出去了,眼看他要走了,我還再用一只手緊緊地拉了一下他的衣服,還是沒有能把他留住。此時,大家才認為這就是談遷。(當時的氣氛熱烈。)
根據剛才的表演,同學們再來回答這個問題“談遷為什么能很快地從痛苦中掙脫出來呢?”堅定的信念――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從而學生們能真正感受到談遷是一個有著堅定的信念,并為著自己的目標執著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