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啟示》教學設計
小結 揭示寫法 1、師:課文讀到這兒,我們都領悟了滴水穿石的啟示,懂得要實現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看來作者說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是怎樣一步步說清這個道理呢? 生1:先給我們呈現太極洞奇觀,然后揭示滴水穿石的啟示(道理) 生2:接著舉了三個例子 2、師:同學們想,作者為什么舉這三個人的事例呢,想想他們有什么不同點? (古今中外、各行各業) 總結:列舉典型事例 (板書) 生:列舉了這三個名人的事例,又寫了雨水的例子 3、師引導:這個例子有什么不同?(提示:如果剛才的例子都是從正面來說理,這個例子是從反面來說理的。)——正反說明(板書) 4、總結:看來,要想說清楚一個道理還真不容易,作者通過列舉典型事例、正反說明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也能像水滴那樣什么事情都能做成”的道理。希望學完課文后,出示:“我們要銘記,……”(生齊讀) 初步明確議論文的一般寫法。 訓練與反饋 1、 讀的訓練。在情境中訓練讀書,在理解中訓練讀書,在斟詞酌句中訓練讀書。 2、 寫的訓練。讓學生寫一篇讀后感。 教學反思 《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課文先是講安徽廣德太極洞內一塊石頭被水滴穿,接著講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來列舉三位名人因這種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而雨水缺乏這種精神沒能成功,最后揭示作者從中受到的啟示。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道理也淺顯易懂,學生一讀就能明白。針對這樣一篇自認為相對比較 “簡單”的課文,怎樣教,怎樣教出“亮點”,怎樣教得學生在明白的基礎上更透徹地感悟道理,使“簡單”的課文“不簡單”呢?在設計這課的教學思路時,我注重抓住重點,突出一條線,即“啟示”——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這八個字展開教學,所有環節都是圍繞這個“啟示”來設計,期望通過各種閱讀訓練,使學生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那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以下這幾方面做得較好: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讀為主線,我采取了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默讀等形式,促使學生在讀書中進行思考、領悟,在思考、領悟中讀。閱讀是學生帶有個性的學習活動,每個學生由于其個人經歷與知識閱歷的不同,面對相同的文字,產生的內心體驗不盡相同。這樣對課文中心能有較好的把握。 2、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在教學課文第一自然段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鍥而不舍”、“日雕月琢”、“連續不斷”等詞語來談自己的理解;第三自然段中,注重引導學生抓住“不懈努力”、“迷戀”、“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閑過”、“爐火純青”等詞,來體會這些詞語所要表達的內涵,感悟三位名人那“目標專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了教學資源的拓展延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要求學生增強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遵循這一點,我在教學三位名人的事例時,適當補充了三位名人的相關事例,使得學生對這三位名人有個更為清楚的認識,更加明確了他們“滴水穿石”的精神。另外,我還讓學生補充一些其他名人的事例,更加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的體會。 4、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思路較清晰,注重花大量時間突出教學重點,也點了難點——寫法。在這節課的最后,總結課文時,引導學生一步步揭示作者的寫法,時間雖短,但學生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寫法,為他們以后的議論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5、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意每個學生的均衡發展,盡量照顧到每個學生,讓絕大部分學生都有發言表現的機會,極大地調動了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整節課學生都比較積極,主動,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當然,這堂課還有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1、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在這節課中,對于學生的一些回答,不能馬上給出一些評價,對學生回答與教案不同時,不能很好的過渡,我知道這是我自身基本功不扎實的緣故,這還需要進一步磨練。 2、由于這次上課,給我們準備的時間不夠多,因而教案還不是特別熟,造成了一個小小環節的遺忘,雖然后面自己巧妙地補上了,但當時還是比較著急的,所以以后上課前還要對教案牢記。 3、在課堂中,自己的教學語言還不夠嚴謹,自己說得還較多,應多讓學生說,讓學生談感受,談體會,使學生真正“活”起來,使課堂真正成為“活力課堂”。 短短的四十分鐘,要讓它不留遺憾,看來還要學習許多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