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25、天火之謎 教學目標 基本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夠綜合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自己收集的資料、老師提供的資料讀懂課文。
3、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科學精神。
4、能根據圖片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
發展目標:
1、激發學生立志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思想感情。
2、培養學生收集課外信息的習慣,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經過 媒體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3月26日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 1、讀題后提問: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們知道天火是指什么?為什么說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呢?
2、天火之謎到底指的是什么?
3、引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那么這個謎是怎樣被富蘭克林解開的呢?(板書:富蘭克林 解開) 1、根據老師的提問回答,復習上一堂課的相關學習內容。
2、背誦老師引讀的內容“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 上堂課已經學習了第1自然段,在復習中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們心目中的可怕程度,為下文學習奠定基礎。 學習第3自然段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3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2、指名說說這一自然段的意思,并相機板書:早就觀察、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3、請同學們再讀讀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夠讀懂,哪些地方還不理解?讀的時候,可以用自己課外收集的資料來幫助理解,不理解的做上記號,等會兒我們一起討論。
4、指名學生說說不懂的問題。并相機組織學生討論、朗讀課文。
(1)你們真的了解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之間的相似之處嗎?你怎么知道的?引出:老師收集到了這樣三份資料,從這些資料中,你就會有新的發現。這些資料能幫你說明問題嗎?引讀,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2)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值得奇怪,但在當時卻令人難以相信。人們為什么要取笑他呢?出示取笑的一段話,你能聯系課文第1自然段說說嗎?齊讀這一段話。他們會怎樣取笑富蘭克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