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謎》(精選13篇)
《天火之謎》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主要板書計劃: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25天火之謎 (經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結果) 發明避雷針
作業設計:
課內1、抄寫詞語。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2、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詞語,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2、學習文章第一段。
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你能說說當時心情嗎?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寫了什么內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
四、指導寫字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實驗的經過,體會富蘭克林的英語實踐的精神。
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
中國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過嗎?自由讀3--4節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輪板書: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6、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7、討論交流
(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在)--所以發現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象不能雷暴結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
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與“推測”有什么區別?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
板書:習慣地
(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
(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5)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
他讀得怎么樣?
8、有感情朗讀2-4節,體會人物特點。
9、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是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節。
齊讀第5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板書震驚世界
11、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
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三、布置作業。
復述實驗經過。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六節,總結全文。
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述實驗經過。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四、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
1、復述課文。
2、完成練習冊。
[1] [2] 下一頁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你能說說當時心情嗎?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寫了什么內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
四、指導寫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3、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中國人稱“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過嗎?自由讀3--4節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書:注意觀察認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5、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6、討論交流(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在)--所以發現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象不能雷暴結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與“推測”有什么區別?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板書:習慣地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5)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他讀得怎么樣?
7、有感情朗讀2-4節,體會人物特點。
8、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節。齊讀第5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板書:震驚世界
10、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三、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五、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六、布置作業。
1、復述課文。
2、完成練習冊。
板書設計: 19、天火之謎
注意觀察 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膽推測
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 勇于實驗 震驚世界
上一頁 [1] [2]
《天火之謎》 篇2
一、抄詞二、比一比,組詞 暴( ) 炸( ) 諷( ) 揭( ) 鑰( ) 震( ) 爆( ) 詐( ) 楓( ) 竭( ) 陰( ) 振( ) 測( ) 嘲( ) 則( ) 潮( )三、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推測( ) 伴隨( ) 驟然( ) 震驚( )四、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 熟知( ) 搖晃( ) 欣喜若狂( ) 不足為奇( )五、造句1. 推測…… 2. 不足為奇……六、按課文內容填空 1.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 ):它們( ),光的顏色( ),光的方向( ),都( ),都能( )…… 2.( )年( )月的一天,天空( ),( )。富蘭克在兒子的幫助下,把( )。風箏上( ),用來( )。放風箏的線是( ),繩子下端( ),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 )……
《天火之謎》 篇3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不懈的研究何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3、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難點: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9課,揭題:天火之謎
2、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它為什么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出示要求: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重點讀好以下詞語:
雷電交加 不足為奇 混為一談 冷嘲熱諷
怒發沖冠 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相機理解:怒發沖冠、不足為奇、冷嘲熱諷、安然無恙
4、緊扣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讀好有關段落。
5、相機進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2—5)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6)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指導寫字
1、出示:暴、劈、斃;揭、鑰、匙、顛
2、交流這兩組字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3、學生書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難點: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深入了解富蘭克林的情況。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指導練讀,齊讀第一節。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家,發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過嗎?自由讀3、4節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書: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6、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讀一讀
7、討論交流
(1)指名讀“注意觀察認真思考”的有關語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斃殺動物……“體會觀察之仔細。
(2)出示:“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體會推測之大膽。
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
(3)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
(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4)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
8、有感情朗讀2-4節,再次感受人物特點。
9、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節。齊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11、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
(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等語言)
12、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板書設計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天火之謎(富蘭克林)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完成有關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感受文章地有關寫法。
教學準備:相關習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練讀有關詞語。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四、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回憶文章地主要內容:
(1)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3)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
1、復述課文。
2、完成天天練上的作業。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課文第一部分寫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東西,第二部分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的“風箏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最后一部分寫富蘭克林根據放電原理發明了避雷針。文章用詞豐富、描寫精彩,而內容中又涉及到較深奧的物理知識,因此,讀懂課文,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文中第四段講到“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 。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這一句說明麻繩已經有電流通過了!可下面又說“突然,一道……大雨傾盆而下。麻繩淋濕后就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難道濕了才是導體?那為何下雨前,已有了帶電的信號了呢?
在辦公室我和蔡老師也討論了這個問題,只能解釋為麻繩在淋濕后才是良導體,而絲帶比較滑,雨水難以浸濕,所以是不良導體,并且富蘭克林用手觸摸也是講究科學的,從書上的插圖看,是用手指背觸摸,所以被電后,手指向里彎曲,所以他沒有觸電。
蔡老師又去查了避雷針的作用,不過我倆看了還是在云里霧里,到底是怎么回事,還是不明白。不過,我曾經看到說有時裝了避雷針,反而會引雷上身,反而會使建筑物受到雷擊。
課前思考: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試驗,才能解開大自然的奧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也是彌足珍貴的。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給課文分段,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5、能根據提示復述風箏實驗的經過。
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們敘述了富蘭克林法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因此在教學時可采用“以述促讀”的方法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首先要向學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訴他們讀了這一課,每個同學要能面對全體同學復述課文,在課后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人聽。要想講得好,就必須把故事的前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還要把關鍵的地方講具體、講生動。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這樣,學生就有了精讀的明確目標和內在動力。接著,就可以圍繞以上兩點指導他們練讀、練述。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朗讀,通過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堅持不懈、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探索精神的對比,來真切地體會富蘭克林的堅毅品質。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盡管學生對課文內容感興趣,但不少內容涉及到物理知識,語句描寫生動具體,如果不引導學生切實讀懂課文,學生就會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給學生兩個讀懂課文的方法,一是聯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課外搜集到的資料讀懂課文,其中后者是教學重點。一方面,在課前我讓學生廣泛搜集相關資料,以備課上增加自己發言的依據。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資料,并且在課上適時地運用,力求讓學生自己在綜合閱讀中讀懂課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處理能力。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學習中生疑,是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產生的疑問特別多,可以預見孩子將來有可能超過富蘭克林。
如曹云卿說:“雷電白白在天上浪費了,把它接通我們的變壓器,使它成為我們用的電多好,那該省多少資源呀。”
楊立洲說:“現在的變壓器都承受不了它的電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勢引導說:“是可以變成我們生活用電,科學家們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決這個難題的就是你們倆了,祝賀你們未來的科學家。”
在課上我們教師就要善于創設情境,不斷為學生激起“漣漪”甚至“波濤”。指導學生按”質疑—讀解(課文內容及相關資料)—讀議—讀評”的學習鏈進行學習,達成目標。
上一頁 [1] [2]
《天火之謎》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準備:生詞卡片、課文投影
教學時間: 3課時
書:《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學會生字,詞語,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2、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你能說說當時心情嗎?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寫了什么內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
五、指導寫字
六、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學習實驗的經過,體會富蘭克林的勇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19課,齊讀課題:天火之謎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謎就是?(板書:雷暴之謎)
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板書:放電現象)
是誰解開了這個謎團?(板書:富蘭克林)
師:對,富蘭克林用著名的風箏實驗揭開了這個謎,(板書:實驗揭密),打開課文,找一找,哪句話告訴了我們是富蘭克林解開雷暴之謎的?
二、整體切入課文
1、生說,師出示句子: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
2、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謎團由富蘭克林解開
直到、才――指導抓住“直”“才”體會句子含義
3、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富蘭克林解開呢?默讀課文,找一找有關句子,體會體會。
三、精讀課文
(根據學生回答)投影出示: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對他冷嘲熱諷。
誰來說說,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解開呢?
1.“這種推論”指什么?(放電現象)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有這個推論?(引導體會:大膽)
2.富蘭克林什么時候就有這種推論了?
3.人們是怎么看待這個推論的?理解“不足為奇”“難以置信”
4. 對于這個推論,人們為什么“難以置信”呢?(聯系第一段,相機齊讀)
5.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使一般人認為他是無稽之談,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想像人們會怎么冷嘲熱諷他?如果這是對你的冷嘲熱諷,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6.再讀中心句,你來說說為什么這個謎團直到十八世紀才被富蘭克林解開?
7.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怎么做的?(讀句子)
過渡:在人們的嘲笑中,在人們的冷言冷語中,富蘭克林依然決定通過實驗揭開這個秘密。
四、討論交流問題
過渡:那么富蘭克林又是怎樣通過實驗解開這個謎團的?(著名的風箏實驗)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實驗中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來,讀一讀,再與別的同學交流一下體會。
投影出示: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天電了。
1.學生說說體會。富蘭克林不知道那個鑰匙帶電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一片烏云漂過……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3.富蘭克林是怎么發現麻繩帶電的?理解“怒發沖冠”是什么意思?這里指什么?指導有感情朗讀詞語、句子
4.淋濕后的麻繩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在這種情況下,他用手指靠近鑰匙,是為了什么?(親自證實一下自己的推論。)結果怎樣?讀句子,再說說體會?(引導體會勇于獻身的精神。)
5.富蘭克林手臂發麻的時候,他有什么表現?理解:欣喜若狂。你來讀一讀富蘭克林的話。
以評促讀。理解“狂”。
6.他為什么欣喜若狂?引導聯系前文,對比讀第五小節,層層推進,朗讀體會實驗成功的興奮。
7.讀句子,引導體會富蘭克林準備充分,考慮周密。
你能說說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和我們平時放風箏有什么區別呢?(材料不同,時間、天氣不同,目的不一樣)
8.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富蘭克林成功了,它……引讀。更加讓我們感動的是他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讓我們一起再讀中心句,相信我們此時對富蘭克林的認識更加深刻了。
五、復述實驗過程
富蘭克林是怎樣揭開謎團的?誰能把實驗經過說給大家聽聽?先和同桌講一講,再指名講。
六、學習最后一段
雷暴這個謎團已經解開了,這個謎團解開后有什么意義呢?理解“安然無恙”
學習了課文,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拿出紙和筆,寫下來。再指名說。
七、延伸拓展
1.讀了故事,相信同學們對富蘭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讓我們再次走進這為偉大的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讀一讀富蘭克林的幾句人生格言。
2.出示資料讀。
3.適當拓展
富蘭克林不僅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1790年4月17日富蘭克林在費城逝世,法國經濟學家杜爾哥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贊語:“從蒼天那里取得了雷電,從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權”。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說富蘭克林從蒼天那里取得了雷電,我建議我們的同學課后去讀一讀關于寫富蘭克林“從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權”的文章。
八、布置作業:
1、完成第19課《補充習題》第一、二、四題。
2、完成課后習題4
板書設計: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19、天火之謎 (經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結果) 發明避雷針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學習第六自然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復述實驗經過。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
四、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口頭造句。
《天火之謎》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你能說說你當時的心情嗎?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生幾十億次雷暴,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把它稱為“雷神”,西方人則把它看做“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9課,揭題:天火之謎
3、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它為什么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出示要求: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重點讀好以下詞語:
雷電交加 不足為奇 混為一談 冷嘲熱諷
怒發沖冠 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相機理解:怒發沖冠、不足為奇、冷嘲熱諷、安然無恙
4、緊扣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讀好有關段落。
5、相機進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2—5)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雷暴的謎。
第三段(6)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三、指導寫字
1、出示:暴、劈、斃;揭、鑰、匙、顛
2、交流這兩組字在書寫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
3、學生書寫。
四、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難點: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深入了解富蘭克林的情況。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指導練讀,齊讀第一節。
二、學習第二段。
1.第2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過嗎?自由讀3、4節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書: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 勇于實驗
6、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讀一讀
7、討論交流
(1)指名讀“注意觀察認真思考”的有關語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斃殺動物……“體會觀察之仔細。
(2)出示:“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體會推測之大膽。
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
(3)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
(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4)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
8、有感情朗讀2-4節,再次感受人物特點。
9、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怎樣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節。齊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11、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
(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等語言)
12、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板書設計
注意觀察 認真思考
天火之謎(富蘭克林) 勇于探索 大膽推測 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 勇于實驗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完成有關練習。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感受文章地有關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練讀有關詞語。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
四、指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回憶文章地主要內容:
(1)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3)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復述。
5、展示。
教材簡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大膽的推測、不懈的研究何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重點: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難點: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讓學生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準備:課件
《天火之謎》 篇6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4、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用語探索,敢于試驗的精神。
主要板書計劃: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25天火之謎 (經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結果) 發明避雷針
作業 設計:
課內1、抄寫詞語。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1、朗讀課文,復述故事。
2、完成練習冊上的作業 。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生字,詞語,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
2、學習文章第一段。
過程:
一、揭題導入 。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狂風暴雨,你能說說當時心情嗎?
2、你們的爺爺奶奶是怎樣看這個雷電的呢?你知道這個雷暴是怎樣發生的?
3、揭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發生的原因,它成了一個謎,誰來解開這個謎?他是怎樣解開的?這就是這篇課文要講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學題。
(1)給課文每個自然段寫上序號。
(2)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3)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2、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后進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抽讀生字卡片,注意讀準字音。
(2)理解詞語。
4、分自然段指名試讀課文,教師相機指導。
三、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寫了什么內容?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節
1、指名讀課文。
2、這一節的主要內容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
(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3、為什么說它可怕?
板書:把人擊倒樹木劈成兩半
4、齊讀第一節。
四、指導寫字
五作業 。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實驗的經過,體會富蘭克林的英語實踐的精神。
過程:
一、復習導入 。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嗎?
中國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學們你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二、學習第二段。
1、出示第2節。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齊讀
“這個謎直到18世紀才被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揭開”
2、你了解富蘭克林嗎?政治家,發明了避雷針
3、齊讀第2節,想想這一節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啟下)
4、你們想了解這個謎揭開的經過嗎?自由讀3--4節
思考:富蘭克林是怎么做的?(請劃出有關詞語)請用簡單的幾句話來說,并想想你覺得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輪板書:
注意觀察認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膽推測決定實驗
認真實驗勇于實驗
6、分四人小組學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找一找,想想為什么讀一讀表達出來。
7、討論交流
(讀好詞)早就(很早不是現在)--所以發現了--引讀
(1)“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觀察比較
(2)大膽推測:讀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電現象不能雷暴結合富蘭克林與眾不同。
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是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與“推測”有什么區別?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也對他冷嘲熱諷”
板書:習慣地
(冷嘲熱諷)不僅……就連人們會說些什么?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
(3)富蘭克林經過仔細觀察和大膽推測反復思考決定用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4)勇于探索還表現在哪里?
(在雷電交加的情況下,親自實驗)(動作)
(5)富蘭克林發現天火之謎的實驗過程能讀懂嗎?
用朗讀把你讀懂的內容表現出來。
他讀得怎么樣?
8、有感情朗讀2-4節,體會人物特點。
9、同學們現在你認為雷電是怎樣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還怕嗎?(指名原來有誤解的學生回答)可是還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節。
齊讀第5節,理解“震驚”、“宣告”、“無稽之談”
板書震驚世界
11、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會怎樣說?
自我慚愧夸獎富蘭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讀第5節。
三、布置作業 。
復述實驗經過。
第三課時
教學目的:
學習第六節,總結全文。
過程:
一、復習導入 。
復述實驗經過。
二=學習第三段。
1、富蘭克林實驗成功有何偉大意思?
2、板書:--安然無恙(理解)
3、指導朗讀,想想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總結課文。
1、齊讀全文,說說文章主要講了什么?
2、完成課后練習4。
四、導復述全文。
1、憑借段意,安排好復述的順序。
2、根據板書內容提取重點詞語,組織語句進行連綴復述。
3、指名上臺復述,師生評議。
4、以四人為一組,輪流復述。
5、優選復述。
五、布置作業 。
1、復述課文。
2、完成練習冊。
《天火之謎》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2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會用“不足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學習給課文分段,并用課文中的語句概括段意。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主要板書計劃】
(起因) 雷暴是個謎
大膽推測 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
19、天火之謎(經過) 解開“雷暴之謎” 風箏實驗
震驚世界 毫無畏懼、勇于實驗
(結果) 發明避雷針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完成課堂練習。
2、完成課后練習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課外:
1、課前預習準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抄寫生詞。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脈絡給課文分段。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習文章第一段。
【教學重點難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生字。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
1、同學們,夏天雷雨時的景象你們見過嗎?雷暴發生時,電閃雷鳴,還伴有,你能說說當時心情嗎?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發生幾十億次雷暴,古時候,我們中國人把它稱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題。(板書課題:天火之謎)
4、學生質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謎”到底是個怎樣的謎呢?這個謎又是怎樣解開的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音,讀順語句,讀通課文。
(2)讀讀生字詞,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想想它們的意思。
(3)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2、檢查自讀情況。
(1)抽讀生字詞語,注意讀準字音。
雷暴 劈成兩半 斃傷 冷嘲熱諷 拴住 鑰匙 顛簸 風箏
雷電交加 不足為奇 混為一談 怒發沖冠 欣喜若狂 無稽之談
安然無恙
(2)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語。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雜在一起,說成相同的事物。
怒發沖冠:形容憤怒得頭發直豎,把帽子都頂起來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興的樣子。
安然無恙:經過變故,沒有遭到損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其他同學仔細聽,然后給他們讀書的情況做出評價。
(4)討論: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再讀課文,想想每一節寫了什么內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課后練習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的謎。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四、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語句來概括?(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2、自由輕讀,想想為什么說它可怕?板書:把人擊倒 樹木劈成兩半
3、齊讀第一節。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1、學生用已經掌握的方法自學生字字形。
2、指導書寫。
(1)學生按筆順在書上練習描紅,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內的位置并抓住它們的關鍵筆畫。
(2)交流各自描紅所得,教師作相應的指導。
3、練習描紅,教師巡視。
六、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
2、練習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學習實驗的經過,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指課題 引讀——天火之謎)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體切入課文。
1、這是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富蘭克林給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開天火之謎的富蘭克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一邊讀課文一邊思考,并把你認為最能表現富蘭克林品格的語句劃下來,同時還可以寫寫你的感想。
2、教師觀察、點撥,多與學生交流,為課的進行做準備。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觀點的精神。
1、讀了課文你認為富蘭克林是一個怎樣的人?(根據事先自己的觀察選擇學生回答問題,要與第三節的內容聯系起來)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板書:勇與堅持自己的觀點。
2、你從哪些語句看出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的觀點?根據回答出示:
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對他冷嘲熱諷。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2)討論:“這種推論”指什么?富蘭克林為什么會有這個推論?人們是怎么看待這個推論的?理解“不足為奇”、“難以置信”。
(3)師補充資料作介紹:富蘭克林只上過一年學,然后就失學了,隨后他賣過報、干過油漆匠,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做這個實驗之前,他經過了對雷暴的長期觀察,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他已經43歲了。由于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在當時被許多有知識的人看不起。
(4)引導想象:根深蒂固的觀念不僅使一般人認為他是無稽之談,就連許多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想像人們會怎么冷嘲熱諷他?
(5)指名朗讀,讀出當時人們對富蘭克林諷刺的樣子。 評:我們同學之間可不要這樣動不動就冷嘲熱諷別人?
(6)如果這是對你的冷嘲熱諷,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怎么做的?(讀句子)
(7)富蘭克林在人們的嘲笑中,在人們的冷言冷語中,他依然決定通過實驗揭密,你覺得富蘭克林怎么樣?
3、小結:面對人們的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這才是科學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學的探索都應該這樣做。這更說明富蘭克林勇與堅持自己觀點。
4、齊讀第三自然段,讀出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富蘭克林毫無畏懼、勇于實驗的精神。
1、面對人們的冷嘲熱諷,富蘭克林仍然敢于堅持自己觀點,在當時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們覺得富蘭克林還是一個怎樣的人?(教師注意引導和總結,然后板書:毫無畏懼、勇于實驗)
2、你是通過哪些語句看出來的?(交流相機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中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2)聯系生活實際,引導討論:下這樣大雨的時候,你的爸爸媽媽會讓你出去嗎?為什么?
(3)對啊,因為雨越大,閃電越厲害,人被閃電擊傷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險性就越強,離死亡就更近。而富蘭克林卻敢去放風箏,更能說明他毫無畏懼、勇于實驗。
(4)指導朗讀:讀出雨大的感覺。
富蘭克林在兒子的幫助下,……遠遠望去,猶如云海里的一葉小舟,顛簸著,搖晃著。
(1)生讀句子談感受。
(2)師補充說明:富蘭克林的兒子是一位制作風箏的專家,風箏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風箏在風雨雷電下早就完蛋了。同學們科學實驗一般都是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討論:風箏上為什么要栓銅鑰匙嗎?你感覺到了什么呢?(為了看風箏線是不是帶電,富蘭克林在做實驗的時候是非常嚴謹的)
(4)出示風箏圖,引導體會心情:同學們,這時候我們在看在云海中顛簸風箏像什么?如果你此時就是富蘭克林你會想什么?心情怎樣?(緊張,自己也不知道實驗能不能成功)
(5)指導朗讀:讀出表現出富蘭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飄動的風箏一樣,顛簸不定。指名讀,評議。
當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的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蘭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
(1)生讀句子談感受。
(2)師作相應介紹:其實富蘭克林在做實驗的時候,放風箏的繩子插在一個盛滿水的瓶子里,這樣雷電就可以通過瓶子中的水傳到地下去。這一切都說明,富蘭克林在做實驗的時候是經過精心準備的,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
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1)學生讀句子談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當富蘭克林用手摸到銅鑰匙發麻后,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為這說明實驗成功了,它證明雷暴使普通的現象,上帝的怒火是無稽之談。)從他喊話中的標點符號,你又感覺到了什么?
(3)指導朗讀:同學們為富蘭克林的成功高興嗎?我們為他的成功而鼓掌,將他此時的心情表現出來。
3、小結:正是富蘭克林有著為科學堅持到底不怕危險的精神,才會做這樣的實驗,多么讓人佩服啊!讓我們再一次走近富蘭克林,和他一起做風箏實驗。(放錄象,隨著錄象一起復述課文第4自然段。)
五、學習第5、6自然段。
1、過渡:“風箏實驗”成功了,那這個實驗有什么意義呢?
2、讀讀課文第5、6自然段,想想這個實驗的意義,學生交流。
3、“無稽之談”什么意思?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現象,上帝的怒火是無稽之談。讓我們再次為他毫無畏懼、勇于實驗的精神而鼓掌,這時原來冷嘲熱諷的人又會說些什么呢?
4、引導想象說話:富蘭克林實驗的成功有力的回擊了那些冷嘲熱諷者。又經過20多年的實驗,富蘭克林終于發明了避雷針。在這20年多年中,為了發明避雷針一共好幾個人為此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所以科學的道路無坦途,一些科學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為科學勇于獻身的精神,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就是非常好的證明。同學們,當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針,想對已經逝去多年的富蘭克林先生說些什么嗎?
六、對照板書總結課文。
1、對照板書,總結全文: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雷暴和靜電放電有很多相似之處,由此大膽推測雷暴也是放電現象,但由于人們對雷暴是神靈的火焰這一概念已經根深蒂固了,沒人相信他,于是他決定做風箏實驗,這個實驗證實了他的推測,“雷暴也是放電現象”,震驚了全世界,這是多么讓人興奮啊!
2、贈送名言:是啊,沒有大膽的懷疑就沒有發明創造。老師在這里送大家幾句話:
真理,哪怕只見到一線,我們也不能讓它的光輝變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約翰生
所有堅韌不拔的努力遲早會取得報酬的。——安格爾
七、拓展作業:
1、將這個故事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并談談你的體會。
2、課后到圖書館借一本《富蘭克林傳》具體了解這位偉大科學家的事跡,還可以借更多的科學家的傳記閱讀。
《天火之謎》 篇8
教學要求:
學會本課生字、詞語。會用推測、不足為奇造句。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學習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小朋友們,每年的夏天都會下什么雨呀?
揭示課題
板書課題,揭示題意。
初讀課文
自學:
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自由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讀順句子和課文。
理解下列詞語:
上帝 爆炸 推測 揭開 斃殺 鑰匙 驟然 不足為奇 欣喜若狂 安然無恙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適時輔導。
指名試讀課文。
第二課時
檢查復習
細讀課文
指名讀第一節。
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這段中哪些詞語來概括?
為什么說他可怕?
齊讀。
指名讀第2至5小節。
簡介弗蘭克林。
齊讀第2節。
弗蘭克林早就觀察什么?早就表示什么意思?
他從觀察和比較中得到了什么結論?
人們習慣的怎樣認為?
這一自然段里用了一個推測,兩個推論,意思想通嗎?
齊讀第3節。
第四節的前兩句話說了什么?
這風箏上的配件有哪些?
試驗的結果如何?
說明了什么?
齊讀第6節,這一節主要講了什么?
總結課文
板書設計 :
25
早就觀察 大膽推測 決定試驗 發明
時 地 人
弗蘭克林 拴了 結上 系著 宣告
解 開 放風箏 攥住 遠望 發現 震驚世界
靠近 手臂發麻
欣喜若狂 喊
《天火之謎》 篇9
一、看拼音寫詞語。
léi bào jī dǎo nù huǒ jiě kāi mí tuán jiàn zhù wù
( ) ( ) ( ) ( ) ( )
bàn suí bào zhà bì shāng tuī cè shú zhī tuī lùn
( ) ( ) ( ) ( ) ( ) ( )
bù zú wéi qí nán yǐ zhì xìn xí guàn huǒ yàn qǔ xiào
( ) ( ) ( ) ( ) ( )
lěng cháo rè fěng jiē kāi mì mì wū yún mì bù tiě sī
( ) ( ) ( ) ( )
fēng zhēng má shéng xià duān tóng yào shi hōng míng
( ) ( ) ( ) ( ) ( )
diān bǒ xiān wéi nù fà chōng guān xiāng sì zhòu rán
( ) ( ) ( ) ( ) ( )
qīng pén dà yǔ lín shī xīn xǐ ruò kuáng ān rán wú yàng
( ) ( ) ( ) ( )
zhèn jīng wú jī zhī tán gēn jù yuán lǐ bì léi zhēn
( ) ( ) ( ) ( ) ( )
léi diàn jiāo jiā hùn wéi yī tán yóu rú pī kāi kāi pì
( ) ( ) ( ) ( ) ( )
二、給畫線的字寫出讀音。
擊倒( ) 相似( ) 混水摸魚( ) 自稱( )
系著一把鑰匙( ) 纖維( ) 劃了一個“之”字( )
三、照樣子在括號里詞,再另寫4個結構相同的成語。
例:轉(危)為(安) ( )嘲( )諷 出( )入( ) 驚( )動( )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山(回)谷(應) ( )耳( )鈴 波( )浪( ) ( )口( )舌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辨“言”“語”,填成語。
① 很少的幾句話 ( )言( )語
② 說了很多的話 ( )言( )語
③ 自己對自己說的話 ( )言( )語
④ 豪邁雄壯的話 ( )言( )語
⑤ 像蜜糖似的話 ( )言( )語
⑥ 虛假而動聽的話 ( )言( )語
⑦ 隨口亂說的話 ( )言( )語
⑧ 含有諷刺意味的風涼話 ( )言( )語
⑨ 無根據、惡意中傷的話 ( )言( )語
⑩ 毫無根據、誣蔑、誹謗的話 ( )言( )語
五、查字典。
要查的字 部首 除部首有幾畫 讀音 第8筆叫 正確解釋是 安然無恙 1.疾病;2.妨礙。 怒發沖冠 1.帽子;2.第一名。 萬籟俱寂 1.古代一種簫;2.聲音。 無稽之談 1.查考;2.計較;3.停留。 六、閱讀課文,填空,用畫線的詞造句。
1.風箏越飛越高,遠遠望去,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猶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雷暴就是人們熟知 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
不足為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僅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 ,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________________ 。
不僅……就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用上所有的力量(冰 巖)
星期六上午,一個小男孩在他的玩具沙箱里玩耍。沙箱里有他的一些玩具小汽車、敞篷貨車、塑料水桶和一把亮閃閃的塑料鏟子。在松軟的沙堆上修筑公路和隧道時,他在沙箱的中部發現一塊巨大的巖石。
小家伙開始挖掘巖石周圍的沙子,企圖把它從泥沙中弄出去。他手腳并用,似乎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巖石便被他連推帶滾地挪到了沙箱的邊緣。不過,這時他才發現,他無法把很大的巖石向上滾動,讓它翻過沙箱邊墻。
小男孩下定決心,手推、肩扛、左搖右晃,一次又一次地向巖石發起沖擊,可是,每當他剛剛覺得取得了一些進展的時候,巖石便滑脫了,重新掉進沙箱。
小男孩氣得哼哼直叫,拼出吃奶的力氣猛推猛擠。但是,他得到的惟一回報便是巖石再次滾落回來,并砸傷了他的手指。
最后,他傷心地哭了起來。這整個過程,男孩的父親從起居室的窗戶里看得一清二楚。當淚珠滾過孩子的臉龐時,父親來到了跟前。
父親的話溫和而堅定:“兒子,你為什么不用上所有的力量呢?”
垂頭喪氣的小男孩抽泣道:“但是我已經用盡全力了,爸爸,我已經盡力了!我用盡了我所有的力量!”
“不對,兒子,”父親親切地糾正道“你并沒有用盡你所有的力量。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 父親彎下腰,輕而易舉地將巖石搬出了沙箱。
1.用下面的詞語造句。
垂頭喪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輕而易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男孩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可他父親卻說他沒有用盡所有力量,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火之謎》 篇10
時間:2007年10月26日
地點:溧陽市平陵小學
內容:19 天火之謎(第二課時)
執教者:殷勝山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憑借課文的語言材料,感悟富蘭克林勇于探索、大膽實驗的科研精神,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體會富蘭克林揭開雷暴之謎的艱難,學習富蘭克林潛心研究、大膽實驗、不畏艱險的科研精神。
教學過程:
一、練說檢復,激趣導入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生齊讀)天火之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天火”是什么?(雷暴)透過這個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師:透過一個詞,能聯想到這么豐富的內容,這就是浮想聯翩。古時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國人則把它稱為“雷神”。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2、你知道是誰用什么方法解開了天火之謎?
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解開了天火之謎。師:容易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打開課本翻到107頁。
二、學習第3節 探究原因,品味詞句,走進人物
要求:認真讀讀第3小節,你覺得是什么原因促使富蘭克林用實驗來解決這個問題?從中看出富蘭克林是一個怎樣的人?邊讀邊想,畫出重點詞句。
師生互動交流
預設一:
生讀
出示: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發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聲,都能斃傷動物……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1)推測的近義詞是——猜測
(2)這里可以把推測換成猜測嗎?早就觀察 一次
(3)對待科學研究富蘭克林做到了——堅持認真觀察,善于思考,在比較中發現問題,有理有據。這是一種什么科學態度?(板書:嚴謹的態度)
(4)誰能把這種態度融入到朗讀中,指名讀。
師:還有什么原因——?
預設二:
生說,師:我們一起來感受當時的情況,讀讀
出示:這種推論現在看起來不足為奇,但在當時卻是令人難以置信的。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
(1)什么是不足為奇?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會怎么想。(2)從習慣這個詞你看出了什么?
(2)什么是冷嘲熱諷?師補:同學們可能不知道,富蘭克林只上過一年學,然后就失學了,隨后他賣過報、干過油漆匠,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在做這個實驗之前,他經過了對雷暴的長期觀察,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他已經43歲了。由于他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在當時被許多有知識的人看不起。
師:冷嘲熱諷,透過這個詞你仿佛聽到什么?
(3)質疑聲、批評聲、嘲笑聲,富蘭克林遭到了巨大的輿論攻擊,誰能把當時的這種氣氛表達出來,指名讀。
(4)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從“決定”這個詞語你看到了什么?生:他不怕冷嘲熱諷。勇于挑戰,不服輸,不放棄,堅定的自信心,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勇于探索。
師:對科學研究態度嚴謹的富蘭克林分明又讓我們看到了他對科學的執著追求。(板書 執著追求)
三、學習第四小節 探究實驗,品味詞句,感受品質
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富蘭克林決定用事實說話,讓我們共同關注、見證他的風箏實驗。請把書平放在桌上,拿起筆,認認真真地讀讀第4小節,
你覺得這是一次怎樣的實驗,從中更加看出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畫出重點詞句,想想自己的感受,可以在旁邊寫批注。
師生互動交流
師:大家剛才通過語言文字,耳聞目睹了實驗過程,你覺得這是一次怎樣的實驗。
預設一:感悟風箏——特別、精心準備、考慮周到、費勁心思、艱辛。
1、生:這是一次______的實驗。(特別、精心準備、考慮周到、費勁心思、艱辛。)
師:你從哪里讀到的。生讀——說理由。
2、同學們做過風箏嗎?放過風箏嗎?見過風箏嗎?富蘭克林用來做實驗的風箏與我們平常看到的在我們頭腦中的風箏同嗎?不同。
栓了細鐵絲 線是麻繩 結上絲帶 系著銅鑰匙
3、師:根據以上的比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
在詞語上方用課件出示: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風箏。
4、課文上有一幅插圖,對照文字,請你在課文插圖上畫出每個部分,想想分別起什么作用。生:
5、師:(指著屏幕)你能根據屏幕上這些內容向沒見過這只風箏的人介紹一下嗎?
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風箏
栓了細鐵絲 線是麻 繩 結上絲帶 系著銅鑰匙
吸收天電 淋濕后導電 ? 傳電放電
生:這是一只……(略)
6、師:從這只風箏中你看出了什么?富蘭克林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艱辛,考慮周到、費勁心思、融入了對科學的摯愛、一絲不茍。下功夫,努力。
師:是啊,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富蘭克林(指板書: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追求和嚴謹的態度。)
預設二:感悟危險——危險、勇敢、大膽、驚心動魄、緊張
1、生:這是一次______的實驗。(危險、勇敢、大膽、驚心動魄、緊張)
師:你從哪里讀到的。生讀——說理由。
2、出示:(1)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
a、師:讀讀,這句話中哪個詞打動了你?
生:一陣發麻說明做這個實驗很危險。靠近,這個詞說明明明知道危險,還是勇敢地做實驗。用手指靠近。
師:從這里看出什么?
生:富蘭克林不怕危險。勇敢、為科學而獻身。
b、師:誰能把這危險的一觸讀出來。
生讀。
3、師:富蘭克林知道不知道危險。知道,你從哪里知道的。生讀——說理由。
出示: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a師:看,我把這個句子改一下,去掉“怒發沖冠”,把!改成。好不好?
出示: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全都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生:從“怒發沖冠”這個詞你看到了什么?誰來讀讀第一句。我看到纖維豎起來了一點!這次我看到麻繩上的纖維全都豎起來了!齊讀。
從“!”中你看到了什么?興奮,很高興。
師:大家體會的真好,你能把這種體會讀出來嗎。生讀。齊讀。
引讀:(3)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麻繩淋濕后就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
4、小結:師:明明明知道危險,還是勇敢地做實驗。這是一種什么精神?(板書:獻身精神)
預設三:體驗成功——成功、爭氣、了不起
1、生:這還是一次_____的實驗。(成功、爭氣、了不起)
師:你從哪里讀到的。生讀——說理由。
2、出示: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1)師:什么是“欣喜若狂”。
(2)富蘭克林為什么那么高興呢?
生:因為他證實了猜想。因為做這個實驗很不容易 。 聯系前文讀書是一種好的讀書方法。
(3)是啊,誰能讓我們真切的感受一下富蘭克林從心底里發出的吶喊。情讀。一起來。
師小結(指板書)富蘭克林憑借對科學嚴謹的態度,執著的追求,獻身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風箏實驗”。讓我們拿起書一起讀讀,去體會富蘭克林成功背后難能可貴的科學精神。師引讀。接著引讀第5小節。
師:想想,成功之后,哪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會怎么說?
[1] [2] 下一頁
四、延伸拓展,升華人物形象
1、師:(出示圖片) 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面前,富蘭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做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面前沒有退縮,經過多次試驗,他制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桿,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桿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里。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桿通過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筑完好無損。200多年過去了, 避雷針仍然忠實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高大建筑物上。它不知為人類避免了多少次生命和財產的損失。
2、師:這樣偉大的人我們當然要認識一下。(點擊出示富蘭克林的畫像)
師(補充介紹):
他出身低下,堅強生活。
他刻苦好學,博覽群書。
他追求科學,造福人類。
他酷愛和平,反對戰爭。
他不僅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科學家,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家。
美國第一界總統華盛頓曾經說:“我一生只佩服三個人,第一個人是富蘭克林,第二個人還是富蘭克林,第三個人仍然是富蘭克林。”可是在富蘭克林的墓碑上只寫了一句話“印刷工人——富蘭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偉大。
3、師:他還送給了我們一些格言。出示格言。生讀。
富蘭克林語:
1、“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久的伴侶。”
2、你熱愛生命嗎?那就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3、在讀書上,數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4、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加以培養,然后我們才能希望我們的舉止能夠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正確。
5、保持健康,這是對自己的義務,甚至也是對社會的義務。
4、師:學習了這篇課文,認識了富蘭克林,你想說什么?
師:富蘭克林的一生是精彩的,傳奇的,更是偉大的。
五、課后作業:
1、把這個故事講給不知道的人聽。
2、課外閱讀關于富蘭克林的故事。《富蘭克林傳》
上一頁 [1] [2]
《天火之謎》 篇11
《天火之謎》是一篇故事,具體講了富蘭克林利用風箏實驗揭開雷暴秘密的事。敘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點。故事分為起因,經過,結果三個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寫的是在人們心目中雷暴一直是個可怕的東西。經過是二至五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結果是最后一個小節,寫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造福人類。這一線索是顯而易見,理解到這里只是停留在閱讀的“淺層”。這個故事背后,其實還隱含了一個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即發現問題→觀察分析→大膽推測→實驗探究→問題解決。
首先是“發現問題”。文章從題目開始就給我們拋出了這樣一個疑問——天火之謎到底是什么?由此點燃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拉開了讀者閱讀的序幕。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別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寫作手法。烘:渲染;托:襯托。原指一種畫月亮的傳統手法。云彩作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襯托和鋪墊。文中人們對雷暴的恐懼就是“云彩”。“……它能把人擊倒,將高大的樹木劈成兩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為了烘托富蘭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夠襯托出富蘭克林勇敢無畏的精神品質。
接著是“觀察分析”。富蘭克林善于觀察,善于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靜電之間的好幾處相似,會發光,光的顏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論的專家認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異,正要從事物由相同到變異的相似過程中去研究。富蘭克林不愧為一位享譽世界的卓越的科學家。
下面是“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這在當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都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嘲笑,富蘭克林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決定通過實驗來驗證。
接著就是“實驗探究”了,這是全文的重點。這里作者從實驗的環境,工具的準備,實驗的過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實是實驗成功的重要前提。因為雷暴天氣在這個季節活動最頻繁。實驗的風箏和普通的風箏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風箏上面有一段鐵絲,這是為了更好地吸收云層中的電。第二,線是用麻繩做的,既輕巧結實,又在淋濕后便于導電。第三,繩子的下端結著一段絲帶,在干燥的情況下,絲織品是電的不良導體,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不直接受到雷電的傷害。富蘭克林不是瘋子,站在屋內不讓自己淋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大膽還要心細。第四,在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符合尖端物體易于放電的原理。
這里對環境的描寫尤為出色。“環境即心境”,對環境的描述不僅是自己心情的一種外露,同時也會影響著讀者的情緒。最精彩的是富蘭克林觸摸天電的時刻。一片烏云掠過風箏的上方,“怒發沖冠”的纖維,帶給我們一種難于言表的緊張。之字形的閃電,炸雷,傾盆的大雨,讓我們感受到一絲身臨其境的恐懼。隨著富蘭克林越來越靠近鑰匙的手指,我們的心弦也越來越緊繃。“啪”的一聲,藍色的火花驟然閃現,緊張的心情達到了頂點。此時,峰回路轉,富蘭克林欣喜若狂的吶喊,讓我們的焦慮一下子也釋放了出來。我們看到了一個不顧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蘭克林。同時我們也看到了一個勇于實踐,敢于探索的富蘭克林。
最后是“問題解決”了。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保護了高大建筑物,為民造福。富蘭克林還是一個關愛別人的人。
通過閱讀語言文字,我們讀懂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伴隨故事情節的循序發展,人物的形象逐漸鮮明了起來,人物的精神品質也一步步被我們“提煉”了出來。人文就在工具中。
李吉林
一、導航臺
課文主要內容及全文思路導讀
大自然有許多的謎,比如風雨雷電,過去人們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釋,因而產生了許多神話傳說,甚至是迷信,現在這些謎已經或正在被人類一一解開。在這過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艱苦的努力,本文中的富蘭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課文生動地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表現了富蘭克林在科學研究中的勇氣和決心,說明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大膽試驗,就可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寫長期以來雷暴是個謎。
第2至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解開雷暴之謎。
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現造福人類,發明了防止雷暴傷害人的避雷針。
二、精品屋
課文精彩片斷欣賞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烏云密布,雷電交加。富蘭克林來到一塊空地上。他在兒子的幫助下,把一只風箏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風箏上拴了一根細鐵絲,用來吸收云中的"雷電"。放風箏的線是用麻繩做的,繩子下端結上一段絲帶,在麻繩和絲帶的接頭處系著一把銅鑰匙。富蘭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絲帶。風箏越飛越高,遠遠望去,猶如云海里的一葉小舟,顛簸著、搖晃著。一片烏云掠過風箏上方,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點的信號!突然,一道閃電劈開云層,在天空劃了一個"之"字,接著一個炸雷,大雨傾盆而下。麻繩淋濕后就成了能使電流通過的導體。這時,富蘭克林用手指靠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欣賞:
事實說明一切,富蘭克林實驗的結果證實了他的推測,也推翻了"雷暴是上帝的怒火"這樣可笑的言論,有力地回擊了人們的冷嘲熱諷。雨天放風箏是非常危險的,但富蘭克林卻沒有考慮這一切,充分地做好了周全的準備,一心想揭開雷暴的秘密,正是有了這種敢于試驗的精神,他才會取得成功,成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為人類作出巨大的貢獻。
三、金手指
表達方法提示
對比烘托:突出人物精神
《天火之謎》這篇課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對比烘托的方法,讓我們對富蘭克林敢于推測、勇于實驗的科學精神有了深刻的體會。
比如,課文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的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嘲笑,來烘托富蘭克林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貴!
這種對比烘托的方法,我們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用,可以更好地表現人物的特點、精神。
對比烘托的方法,使用的時候要注意要比出人物的特點,比出與眾不同的個性。有些事物粗看起來,大同小異,通過對比,也會在這小異中比出特征。有的事物表現形式相同,但只要認真體味,神韻并不盡同,把這不同的神韻寫出來,就揭示出了實質上的差異。
四、益智園
創新與實踐
1、富蘭克林是位偉大的科學家,讀讀他的傳記,對自己會有不小的幫助。找找有關的書,讀一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觀察過嗎?現在的高樓大廈有沒有防雷裝置?他們所用的和富蘭克林當時發明的避雷針有沒有什么不同呢?有改進嗎?
附課后練習3提示:
不足為奇--這本書我早就讀過了,不足為奇。
推測--科學家們的推測完全準確,昨夜果然發生了地震。
課后練習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長期以來,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風箏實驗"解開雷暴這個謎。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來富蘭克林根據放電的原理,發明了避雷針。
放飛自主探究的“風箏”
——《天火之謎》教學談
如皋師范附屬小學 喻 芳
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 胡海舟
《天火之謎》(國標本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講述的是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風箏試驗”的故事。課文雖然沒有曲折的情節,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獻身的事跡本身對喜歡新奇、冒險的小學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課文敘述生動、語言準確,很有研讀價值。針對課文特點,我們在教學中注意當好“引路人”,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的興趣,引導他們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組裝風箏,引導發現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的職責在于在新知與舊知相連接的地方喚起學生的注意,引發學生探求的欲望。”
初讀階段,教者從講臺下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風箏配件,請幾名學生到講臺前組裝。學生猜不透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卻一下高度興奮起來。如皋是郭氏風箏的故鄉,不少學生放過風箏,因此很快組裝完畢。教師這才亮出“底牌”:“富蘭克林的那只風箏與這只風箏有何區別?他為什么用風箏作試驗?請仔細閱讀課文,看看能發現哪些問題。”同學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十分投入地讀起書來,提出了十幾個問題:風箏線為什么用麻繩做?繩下為何結上絲帶?為什么還要在麻繩和絲帶間系上銅鑰匙?連許多自認為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富蘭克林為何還要堅持試驗?……教者讓全班同學自由選擇一至三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利用課后時間合作研討,方法要多樣,要集思廣益,第二天課上交流。
二、緊扣“風箏”,解開“謎團”
因為探究的問題是學生自己發現、自主選擇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決定,所以各小組探究的熱情都很高,準備很充分,課上交流氣氛十分熱烈,“發現”多多。
匯報交流首先從破譯關注指數最高的“天火之謎”開始。有的小組運用反復閱讀的方法發現,試驗之所以選用麻繩,是因為麻繩淋雨帶電后纖維會“怒發沖冠”豎起來,便于觀察。很多小組都查了《十萬個為什么》等資料,還是弄不明白繩子下端為何結上絲帶并在接頭處系上銅鑰匙,于是便請教師范學校的物理老師。原來,結上絲帶是為了將電荷集中保留在風箏與麻繩這一段,便于試驗;另外,也考慮到自身安全。系上銅鑰匙,為的是更明顯、方便地觀察放電現象,因為尖端之間易發生放電現象。
由此,討論進入了第二個議題:富蘭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細心觀察——大膽推測——試驗揭秘,其研究經過了這樣三個階段。這說明富蘭克林不僅有勇于探索、敢于犧牲的精神,還有科學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探究、交流既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學習方法嘗試解決問題,而且讓學生在這一過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啟迪,真是一舉多得。
大半課過去了,學生的交流基本上圍繞內容的理解進行,對課文的語言關注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學對第二自然段一個“推測”兩個“推論”的比較研究為突破口,將全班同學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對課文語言的鑒賞、吸收上來: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問句、“不僅……就連……”等關聯詞和第四自然段敘寫富蘭克林試驗的一系列動詞“結上”“系著”“攥住”“靠近”“捉住”等極有表現力,值得學習,。
三、拓展延伸,把“風箏”放射課外去
下課前,第六小組介紹了:_{也們在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富蘭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學家,還是一位民主主義者,是著名的《獨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為契機,布置了兩條融實踐性、合作性于一體的綜合型作業,把探究的“風箏”放到了課外:一、廣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學家勇于探索、勤于發明的故事或以《謝謝您,×科學家》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召開故事會、交流會;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問題很多:海底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變成青蛙后,鰓能變成肺嗎?如皋成為長壽之鄉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請選擇或另找一個感興趣的課題,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訪問、查找資料等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三周后,通過小報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記錄探究過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學們躍躍欲試,熱情都很高。
實踐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只要想方設法創設氛圍,積極引導,學生是能夠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適合自己年齡特征、認知水平的問題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既要大膽鼓勵,也要及時調控,以保證學生的探究圍繞主要目標進行,使他們真有所得。
《天火之謎》 篇12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為了揭開雷暴的秘密,冒著生命危險在雷電交加的天氣里進行“風箏實驗”的事,贊揚了富蘭克林勇往直前,大膽探索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研究和實驗,才能揭開大自然的奧秘。
課文共6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雷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種可怕的東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寫富蘭克林通過親自進行“風箏實驗”,終于揭開了“天火之謎”。第三段(第6自然段),寫富蘭克林利用他的發現造福人類,發明了防止雷暴傷人的避雷針。
巧妙地運用烘托的手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是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文章用過去人們對雷暴的害怕,來烘托富蘭克林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精神;用別人的冷嘲熱諷,來烘托富蘭克林能堅持自己觀點的勇氣和決心。透過這些烘托使人感到富蘭克林最終獲得的成功是來之不易的。
因此,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會用“不足為奇”和“欣喜若狂”造句。
2.給課文分段,會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過程與方法”目標:
4.憑借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
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最重視的還是對富蘭克林如何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這個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因為實際教學中,我們很多時候去感受、贊揚、歌頌別人的精神品質,可到頭來別人的品質還是別人的品質,仿佛和我們學生沒有太多的關系。所以本文的教學我更加重視讓學生去學習富蘭克林是怎樣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因為我認為別人的方法我們學習了、掌握了就可以是我們的了。
本課的重點、難點是:
1.使學生能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體會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驗的精神,教學時必須指導學生認真地朗讀體會,學習文中知識,閱讀一些相關文章,深入了解富蘭克林的情況。
2.讓學生學習富蘭克林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對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上。
本課教學,我計劃用2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本文主要向我們敘述了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因此在教學時可采用“質疑促讀”的方法指導學生精讀課文。首先要向學生提出“疑問”,利用疑問導出課文的重點段落、語句,然后指導朗讀。讓學生了解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過程,體會“富蘭克林是個怎樣的人?”。這樣,學生就有了精讀的明確目標和內在動力。接著,就可以圍繞以上兩點指導他們練讀、練述。在學習過程中,要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的理解和朗讀,通過人們對富蘭克林的冷嘲熱諷的態度和富蘭克林堅持不懈、為了探索自然奧秘而毫不畏懼的探索精神的對比,來真切地體會富蘭克林的堅毅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人們對于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往往都會賦以神話色彩,例如我國神話傳說中的“風婆婆”“雷神”等,不僅古代的中國人是這樣,古代的西方人也是這樣,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就是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雷神”有關。然后教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并且解釋“天火”就是我們說的雷電、雷暴。
(二)自讀課文,讀通課文,讀準字音,了解課文的內容
(三)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找一找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具體寫了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經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給課文分段,學生分完段后,再讓學生根據課后思考練習題第四題檢查分段是否正確,并完成第四題學著選用課文的語句概括段意。
2、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富蘭克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四)深入學習課文
1、教學第一段。
指導學生體會雷暴發生的頻繁和威力之巨大,由此體會人們對神秘的雷暴的害怕。
2、教學第二段。
對于第二段的教學,我首先質疑:是誰解開了天火之謎?他是做出了怎樣的推測?引導學生回答出:由此他大膽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同時板書:推測。
在完成第一步后,再次質疑:富蘭克林做出這樣推測的根據是什么?以此問題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中寫雷暴和放電相似的語句,同時教師在原來板書“推測”一詞上板書“觀察”,并用箭頭連好,在箭頭旁板書“由此”。
第三步是要引導學生朗讀富蘭克林做出這樣的推測在當時的影響,以此來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此要引導學生領會、理解“不足為奇”和“難以置信”兩個詞語之間的對比。
第四步再次質疑:富蘭克林為了證明自己的推測,他又是怎么做的?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四自然段“風箏實驗”部分內容,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我首先指名朗讀,然后練習復述,最后交流體會:實驗過程很危險,但富蘭克林毫無懼色。以此體會富蘭克林敢于實驗的精神。此階段的板書是在“推測”一詞的下面寫上:“實驗”。這樣在板書上,對富蘭克林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就書寫完畢了。
3、教學第三段對于第三段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對富蘭克林為人類做出的巨大貢獻有所了解。
(五)、總結方法激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要帶領學生總結的是富蘭克林怎么樣解開天火之謎的方法,我通過一道填空題來讓學生進行總結:富蘭克林為了解開雷暴之謎,他先是仔細,然后大膽推測雷暴就
是現象;最后他通過證明了自己的推斷。
做完方法總結后,緊接著開始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也應該學習富蘭克林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我們身邊的小奧秘,讓我們每一個同學都成為一個“小富蘭克林”,但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不能做危險的實驗。
(六)、作業設計
對于作業布置,我布置了兩道題,一是練習完整的復述課文;二是嘗試用我們今天學到的解決未知之謎的方法解決一些身邊的小奧秘。對于第二道題,我仍然是想培養學生把別人的方法、能力學來作為自己的本領。
《天火之謎》 篇13
12月20日參加常熟實驗小學“小學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觀摩研討活動”,因為大霧彌漫,趕到常熟,已經是8點40分,所以,只聽了一節語文課,現在把聽課實錄整理如下,與老師們共同學習。
蘇教版國標本第九冊《天火之謎》第二課時教學實錄
執教者 常熟市實驗小學 顧麗芳
一、復習導入,句式訓練
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生:(齊讀)天火之謎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是誰用什么方法解開了天火之謎?
生: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解開了天火之謎。
師:對,這句話還可以怎么說?
生:天火之謎是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解開的。
生:富蘭克林在“風箏實驗”的幫助下解開了天火之謎。
生:天火之謎被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解開了。
生:富蘭克林借助“風箏實驗”把天火之謎解開了。
師:這幾種說法都是一個意思,會用不同的方法說同一種意思,這就是能說會道。
師:今天我們一起看看這是一位怎樣的富蘭克林。
二品味詞句,感受品質
師:平常我們都做過“找不同“的游戲,今天我們也來玩一玩。找一找風箏有什么不同。
一只風箏是富蘭克林用來做實驗的風箏,一只是我們平常看到的在我們頭腦中的風箏。
生:自讀課文圈畫
師:誰來說一說這兩只風箏的不同
生:做實驗用的風箏比我們平常的風箏多了細鐵絲、麻繩、絲帶、銅鑰匙
師:根據學生回答用課件出示這些詞語
師:根據以上的比較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
在詞語上方用課件出示: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特別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奇怪的風箏。
生:這是一只奇特的風箏。
師:僅僅這些還不夠,請你關注一下帶上這些東西的動詞,作者分別用了什么?
生:(低頭尋找后即刻舉手)栓了細鐵絲,結了絲帶,系著銅鑰匙。
師:(根據生回答分別用課件出示這些動詞)
師:同學們呢,都喜歡畫畫,現在就請你在課文插圖上畫出每個部分,想想分別派什么用途。
生:(在插圖上描畫,思考片刻)
生:細鐵絲用來吸收天電,麻繩是導電的,銅鑰匙是用來感受電的。
師:麻繩一開始是沒有電的,只有淋雨后變濕才會導電,這個你們學初中物理的時候就會知道。所以細鐵絲是用來吸收天電,麻繩是淋濕后導電,銅鑰匙是用來傳電放電的,那么絲帶有什么用途呢?(教師用課件出示作用,在絲帶后打上問號)
生:我認為是為了能攥住風箏。
生:我認為麻繩淋濕后帶了電,絲帶沒有淋濕就不會帶電,所以用來攥,比較安全。
師:好的,你們認為富蘭克林做風箏實驗的時候很注意安全,懂得保護自己。也許還有另外的用途,這個就放在課外,請同學們呢自己去研究。
師:(指著屏幕)你能根據屏幕上這些內容向沒見過這只風箏的人介紹一下嗎?
生:這是一只……(略)
師:從這只風箏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富蘭克林具有豐富的科學知識。
師:是。(板書:豐富的知識)
師:只知道這是一只怎樣的風箏,還不足以了解富蘭克林的全部,讓我們來關注放風箏的過程。請你靜心讀讀文章第四節,你覺得哪些字詞值得細細品味,可以在旁邊寫寫你的感受。
生:(自讀自悟)
師:(巡視)
生:我從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知道麻繩帶電了。
師:(根據生的回答,出示兩個句子:
……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怒發沖冠”般地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富蘭克林發現麻繩上的纖維全都豎了起來。這是麻繩帶電的信號。)
請你比較一下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句話中有“怒發沖冠”,句末加的標點是感嘆號。
師:從“怒發沖冠”這個詞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麻繩上的纖維紛紛豎了起來。
生:我看到麻繩上的纖維一根根豎了起來。
師:對,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具體生動形象。(板書:形象)誰來讀讀第一句。
生:(讀)
師:我看到纖維豎起來了一點!
生:(讀)
師:這次我看到麻繩上的纖維全都豎起來了!齊讀。
生:(齊讀)
師:從“!”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覺得從這個感嘆號里可以看到富蘭克林興奮,很高興。
師:對,感嘆號里也蘊涵這人物的心情。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有感情。(板書:感情)
師:還有哪些語句值得品味?
生:從“啪”的一聲,我知道做實驗很危險。
生:從“欣喜若狂”可以看出富蘭克林非常高興。
師:(根據學生回答出示該句:
……富蘭克林用手指*近銅鑰匙,“啪”的一聲,驟然閃現一道藍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陣發麻。富蘭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電’了!”
師:我們來品一品“欣喜若狂”,想一想還有哪些表示高興的詞語拿來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過它。
生:興高采烈,比不過它高興。
生:喜笑顏開,比不過它高興。
師:欣喜若狂是高興得發瘋了呀,什么詞也比不了那么高興。那么富蘭克林為什么那么高興呢?
生:因為他證實了猜想。
生:因為做這個實驗很不容易。
師:古時候意大利有個科學家叫阿基米德,國王叫他查找王冠被“偷梁換柱”的秘密。他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正在洗澡的時候,發現自己的身體躺在浴缸的時候,水溢了出來。他靈光閃過,王冠不也可以用這個算出體積和重量嗎?當時的阿基米德顧不上穿衣就激動地在浴室跳了起來。這時他的高興就可以用……
生:用“欣喜若狂”來形容。
師:從這句話中你還可以品味哪個詞?
生:一陣發麻說明做這個實驗很危險。
生:*近,這個詞說明明明知道危險,還是勇敢地做實驗。
師:還有哪個詞最近看出富蘭克林明明知道危險還是去做了?
生:用手指*近。
師:為什么?
生:他可以用其它東西代替手指來*近麻繩,但是他沒有。
師:從這里看出什么?
生:富蘭克林不怕危險。(師:板書 不怕危險)
師:聯系課文第三節,想想做這個實驗僅僅有危險,還有什么?
生:(自讀第三自然段)
師:(課件出示:……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不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就連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面對人們的取笑,富蘭克林決定通過實驗來揭開雷電的秘密。)
師:想一想,做這個實驗,富蘭克林矛盾過嗎?
生:也許有過矛盾。因為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天上地下是兩個世界,雷暴是神靈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
師:怎么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呢?這句話換成不帶問號的句子該怎么說?
生:不可以同人間的事物混為一談。
師:(紅色標出“習慣”)所以,這次實驗是對傳統看法的一種挑戰,富蘭克林不怕“習慣”(板書 不怕“習慣”)
師:普通的人這樣認為,而且許多自稱有學問的人也對他冷嘲熱諷。但富蘭克林仍然決定做這個實驗。從“決定”這個詞語你看到了什么?
生:他不怕冷嘲熱諷。
生:他不怕人們的取笑。
師:(板書 不怕取笑)從三個不怕你看到了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生:毫不畏懼的精神
生:勇敢無畏的精神。
生:勇往直前的精神。
師:對。(板書 勇敢的精神)
師:(指著板書)富蘭克林除了有豐富的知識,勇敢的精神外還有什么?
生:還有仔細地觀察
師:是的。(點擊出示課文第三小節前部分:
富蘭克林早就觀察到,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都會發光,光的顏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隨著爆炸聲,都能斃傷動物……由此他大膽地推測,雷暴就是人們熟知的放電現象。
師:(點擊推測)給推測找一個近義詞
生:猜測
師:推測和猜測有什么區別呢?
生:推測是有根據的。富蘭克林觀察了天上的雷暴與靜電放電現象有很多相似之處才做了這樣的推測。
生:猜想一般沒有根據。
師:這種推測是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
生:不是,他觀察了已經很久以后才做了這樣的推測。
師:(點擊早就)觀察了那么久,有那么多的根據,那是一種什么樣態度?
生:一絲不茍的態度
生:嚴肅認真的態度
師:對,這就是一種嚴謹的態度。(板書)
師:(指板書)富蘭克林憑借豐富的知識,嚴謹的態度,勇敢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風箏實驗”。“風箏實驗”震驚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電現象,“上帝的怒火”不過是無稽之談。想想,成功以后,那些曾經嘲笑過他的人會怎么說?
生:
師:(講述發明“避雷針”的經過,略)
三延伸拓展,推薦閱讀
師:我知道同學們在課外也搜集了關于富蘭克林的一些資料,來交流一下。
生:(交流略)
師:這樣偉大的人我們當然要認識一下。(點擊出示富蘭克林的畫像)
師:(補充介紹)富蘭克林不僅在科學事業上做出了偉大的成就,同時在其它領域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第一界美國總統華盛頓曾經說:“我一生只佩服三個人,第一個人是富蘭克林,第二個人還是富蘭克林,第三個人仍然是富蘭克林。”可是在富蘭克林的墓碑上只寫了一句話“印刷工人——富蘭克林”,他的人格是多么的偉大。
(出示圖書)這是三本介紹富蘭克林的圖書,現借給今天課堂上表現最出色的孩子。
師: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要講給別人聽,該怎么講呢?
(出示小標題)今天我講課的順序是風箏實驗――觀察推測——震驚世界――發明避雷針,加上第一課時講的可怕的天火。我們按課文脈絡重新排該怎么排?
生:可怕的天火――觀察推測――風箏實驗――震驚世界――發明避雷針
師:對,按一定順序講,別人就會聽得清楚明白,這就是平時我們說“有序”。(板書)
師:點擊作業
友情提示:別在雷雨天放風箏,危險!
作業:1把這個故事講給不知道的人聽。
2分別用“欣喜若狂”“不足為奇”說一句話。
師: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