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送別》教學案例
4、過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動萬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激動情緒,脫口而出,吟唱出了膾炙人口的送別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詩)
四、解詩
1、李白的這首詩你懂了嗎?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歡詩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國古詩中還有許多描寫送別的,你能念一些給大家聽聽嗎?老師也找了一些不同風格的送別詩,請大家拿出資料,輕聲讀讀,領略我國古代文化的璀璨與輝煌。
3、還有什么需要討論的嗎?過渡:(指板書)文美,詩美。文生動再現(xiàn)了話別送行的場景,詩凝練概括了話別送行的情景。我們通過文包詩這種體裁形式理解了這首詩,讀懂了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詩這種體裁真是不錯,他可以幫助人們讀懂詩。現(xiàn)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讀懂一首詩,你能創(chuàng)作一篇文包詩來幫助他理解詩意嗎?
2、出示題目:采用文包詩這種體裁,創(chuàng)作一篇童話故事。題目自定。詩: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3、討論創(chuàng)作
(1)讀詩說說詩意。
(2)設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編寫故事。
第三課時
一、導入小報設計
二、確立小報的刊頭
1、交流刊名,提出要求。
(1)、有新意。
(2)、有深度。
(3)、言簡意賅。
2、小組匯報刊名。
(1)、同學互議。
(2)、修改、創(chuàng)新、確立。
3、刊頭字體設計。
(1)出示各種美術字。
(2)自我創(chuàng)設美術字。
三、組織材料
1、交流材料內(nèi)容。
(1)、交流各地區(qū)、各時期人們送別的風俗。(出示準備的圖片或繪畫)
(2)、匯報收集到的以送別為主題的詩詞歌賦。
(3)、暢談親身體驗。
(4)、描繪影視劇中的送別場面。
2、選定自己喜歡的各類作品。
四、練習排版
1、勾畫輪廓。
學習用鉛筆勾線,劃分版塊。
2、大膽著色。
練習繪插圖、刊頭畫、邊框。
3、認真抄寫內(nèi)容。
嘗試運用各種字體、不同格式抄寫。
五、總結(jié)
舒緩的音樂,熱烈的氛圍,繽紛的色彩,稚嫩的筆觸,我們充滿興奮與新奇,喜悅與自豪,創(chuàng)編了自己的小報。雖說它沒有變成鉛字,雖說它沒有許多讀者,但是它是我們汗水的結(jié)晶,智慧的起點,實踐的展示臺,成功的第一步。
板書:
25 黃鶴樓送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境美 故人西辭黃河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情深 孟浩然
唯見長江天際流。
教學反思:
有效教育實施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發(fā)展中的“高耗低效”的問題,提升教育的質(zhì)量內(nèi)涵,準確地把握教育在促進人的發(fā)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功能。有效教育的指導思想以新課程實施為背景,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充分釋放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教育效能。國家教育部也早在《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中強調(diào)指出:要提倡布置活動性、實踐性的小學生的作業(yè)。《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我們的小學語文作業(yè)應以布置量少、質(zhì)高、有趣、靈活的內(nèi)容為主,既減輕過重的負擔,又使能力得以培養(yǎng),知識得以傳授,習慣得以養(yǎng)成,信心得以樹立,心靈得以美化……
此次以送別為主題的語文系列活動在學生的查找資料、閱讀欣賞、描繪摹畫中得以升華;課文中蘊涵的深情得以進一步理解,動手實踐的能力得以進一步培養(yǎng);變被動的獲取為主動的汲取,變繁重的抄寫為鮮活的設計;學生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嘗試了實踐的喜悅,受到了美學情感的熏陶。 同時,教者也確立了教學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樹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的觀點,以課堂教學為立足點,將生活與課堂銜接,拓展課堂,激活生活。通過教學中的多樣化活動,使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主地選擇活動,能更深刻地去領悟教材,能更準確地去體會情感,能更深沉地去感悟藝術,能更機智地去挖掘生活。
雖然此次活動受到了學生的青睞,但終因?qū)W生的閱歷有限,文學功底不足,繪畫技能較低,所以小報的質(zhì)量不夠高,仍需進一步的訓練與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