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得透明的薛法根--思想的天鵝
1990年秋,江浙滬兩省一市小學教育整體改革研討會暨江蘇省重點課題“以絲綢文化為背景,提高小城鎮兒童素質”開題儀式在位于絲綢之鄉盛澤鎮的吳江市第二實驗小學召開。在這次會上,年僅22歲,從無錫師范小學教育大專班畢業,執教才兩年的薛法根被學校領導推到臺前,為與會代表執教現場作文課:《織女塑像》。精心設計了教案,躊躇滿志想要“放出一顆衛星來”的薛法根領著學生參觀了鎮中心廣場上的“三個織女”塑像;氐浇淌,他想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寫好這篇文章,誰料到,在課堂上,平日伶牙俐齒的學生卻呆若木雞,把他徹底晾在了一邊。薛法根像個拙劣的導演,在“啟而不發”的情形下,到最后只好自說自話,自導自演。
這是一堂“非常失敗”的公開課。老校長姚榮榮給了年輕人足夠的寬容:“什么課上跌倒,就從什么課上站起來!笨墒茄Ψǜy過得幾天吃不下飯,失敗的苦澀和陣痛帶給了他一時的迷惘和不安。
“當我想不出題材來畫時,就仿米勒的作品,這給我帶來很大的快樂。”困頓中,梵高的話讓薛法根眼前一亮。他決定“依葫蘆畫瓢”,向名師求教,學他們的一招一式。地處偏僻的小鎮,哪里來的名師?薛法根自有辦法,他不知從哪里找來李吉林、于永正等小教名師的錄像帶,一遍遍揣摩。尤其是“素描作文教學代言人”賈志敏老師的課堂錄像,更是成了他的當家寶貝,一盤錄像帶,他要看五六遍。家里新買的一臺錄像機,不到半年就出了故障。抱著錄像機去修理的時候,薛法根反復強調,不管換什么零件,只要能快點修好,并且最好能修得耐用些。
賈志敏的課,就這樣一堂堂被薛法根搬到了課堂上!拔夷菚r候把賈老師的好多精彩語句都背下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能在自己課堂里用的,就在自己課堂里用。”薛法根說。是的,他從觀看錄像中細心揣摩賈老師點撥、評價、激勵等語言藝術的精妙之處,提煉作文教學的技巧和要領。漸漸地,課堂里,他覺得自己有了底氣,學生有了靈氣。漸漸地,實踐中,他不僅得了大家的真傳,而且有了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