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自然的奧秘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1)課文寫了法布爾哪些有趣的發現?
發現草叢里的歌唱家是紡織娘。
出示第三小節內容讀一讀,通過“經常,終于”體會法布爾對它觀察已經很久了,所以此時興奮、喜悅,急于跟媽媽分享的心情。
捉一只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把它和貝殼、彩色石子一起帶回家。
在法布爾眼中,這是一只怎樣的小甲蟲?(出示課文第五小節有關內容,閃爍著金屬光澤,真漂亮,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讀一讀,體會他高興的心情,對昆蟲的著迷。)
2)你們讀了課文,對于這些昆蟲有什么看法?(漂亮,可愛,有趣。)
法布爾呢?他對于昆蟲的喜愛到了什么程度?(著迷,迷戀,癡迷)
3)從課文哪些語句能夠看出來?
根據學生的發言,多媒體出示有關語句,學生品讀感悟。
八九歲的時候,父親叫他去放鴨子。他把鴨子趕進池塘以后,就去水邊逮蝴蝶,捉甲蟲,或是蹲下來靜靜地觀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殼、來回穿梭的游魚、五彩繽紛的蠕蟲……(放鴨子觀察水底世界)
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包的細心,非常愛惜、珍視小昆蟲。)
夕陽西下,法布爾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里甜滋滋的。(滿載而歸,甜滋滋兩個詞語寫出了法布爾對小昆蟲及他搜集的小東西的喜愛)
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 (放進,不是丟進,不舍得,不情愿,再次表現法布爾對小昆蟲的迷戀。)
可是父母的責罵絲毫沒能阻止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以后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地揀那些“沒用的玩意兒”,背著大人把衣袋裝得鼓鼓的,躲起來偷偷地玩。(絲毫沒有阻止,仍然,興致勃勃,迷戀寫出了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對于父母的責罵根本沒放在心上,他的注意力全在小昆蟲上了。)
小結: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后人為了紀念法布爾,在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滿了許許多多昆蟲。
4)你覺得法布爾能成為昆蟲學家的原因是什么?知道課題為什么用“裝滿昆蟲的衣袋》做題目了嗎?
5)補充材料:出示法布爾的簡介,介紹他的《昆蟲記》。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說說法布爾有哪些有趣的發現,學生天生對小動物感興趣,課文對紡織娘和小甲蟲描寫的非常形象,這會讓孩子們一見鐘情,對于法布爾癡迷的行為就會產生理解,這是潛意識去影響學生,自然界的昆蟲很有趣,只要用心觀察,就會有奇妙的發現。同時,通過法布爾的成功,也是告訴學生,只有發自內心的喜歡,執著的追求,不怕困難,才能最終成功。】
3.觀察變色龍。
1)過渡:
如果自然界的昆蟲確實非常奇妙,那么,接下來我們要了解的一種小動物就可以稱之為奇特了。
2)課文為我們介紹了變色龍的三方面的奇特之處,分別是外形,捕食,變色。你覺得哪部分內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說說你的感受。
外形:全身翠綠,橢圓形的頭上,三角形的嘴,兩眼突起,兇相畢露。身軀長筒狀,隆起的背部酷似龜背,腹部兩側長著四只短腳,它卻依然一動也不動。
寫了什么?(全身——頭——嘴——眼——身軀——背部)特點:兇,丑,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