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閱讀教材解讀及教學建議
再如,《望月》一課,把月亮描繪成一幅美麗的畫,是一首首動情的詩,是天的眼睛。對于“一幅美麗的畫”重在引導學生誦讀、欣賞、背誦,讓學生陶醉在這美麗的圖畫中;對于“一首首動情的詩”,讓學生用動情的誦讀來表達出詩人的不同感情;對于“天的眼睛”可以這樣教學:文中的小外甥也很會幻想,他把月亮想成什么?讓學生讀讀課文的第三部分,畫出描寫小外甥想象的語句。然后讓學生把小外甥想象的語句連起來讀:“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它喜歡看我們大地/所以每一次閉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睜開/每個月都要圓圓地睜大一次”。學生讀著這詩化的語言,會得到情和理的享受。
四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把學和用結合起來。葉圣陶先生曾經說:“看整篇課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這條路,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把握住文章的脈絡,明白作者的思路即可,著力點可以放在讀寫的結合上。第一,著眼于寫法的遷移。每篇課文視其自身的特點以及該階段作文教學要求,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筆。比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的第一段主要寫地球和火星這兄弟倆長得太像了。可以讓學生模仿寫話:“我和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我們一起,一起,一起,甚至。”第二,著眼于語言的重組和擴展。課文中有很多優美的語句,如何讓范文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既要注意“學文如聚沙”的漸進性;又要注意“反復習染”的有效性,可以設計一些練習讓學生活學活用課文中一些富有表現力的生動語言。如教學完《愛如茉莉》,教師可以編成小詩——“愛是媽媽勞作的身影,愛是媽媽羞紅的臉,愛是對親人的片片思念,愛是費盡心思編織的美麗謊言……”讓學生誦讀及續寫。第三,著眼于內容的生發。大家知道,習作內容無所依附,學生的練筆就必然落空。內容的生發點往往在課文的省略處、可變處、升華處……抓住它可以“借題發揮”。如教學《海倫•凱勒》一課,可以讓學生讀讀下面幾句名言——“無論對任何困難,我絕不屈服(居里夫人)”、“逆境是人生最好的大學(別林斯基)”、“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想想海倫•凱勒成長的故事,嘗試著寫一句自我勉勵的話,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袁枚說得好“但肯尋詩便有詩”,我們老師只要有了訓練意識,只要肯“尋”,每篇課文都能找到好的讀寫結合點。
(三)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指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的能力,是感悟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感悟與探究是交織使用的,學生感悟不透,教師引領學生探究,然后再深入感悟。這樣,學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就得到了培養。怎樣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教師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學生是不成熟的閱讀者,需要教師智慧的引領和啟迪。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比如,教學《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可以直奔重點段,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大家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司馬遷能夠在痛不欲生的情況下完成史書的呢?學生認真讀書,瞻前顧后、上掛下聯就會明白:其一,“人總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我如果就這樣死了,不是比鴻毛還輕嗎?”。其二,司馬遷小時侯很喜歡歷史故事。他還受到了父親的影響,特別是司馬遷的父親臨終囑托。以上兩點是司馬遷之所以能夠活下來,從絕境中走出來的力量源泉。